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深圳速度:国贸大厦建设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这天,验收组组长爬到高楼,前来验收。他站在杜先芳绑扎好的钢筋上使劲晃动几下,钢筋几乎纹丝不动,验收合格,杜先芳像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一旁站着的几个老师傅故意逗她,指指龙门架,笑道:你敢不敢爬?她笑脸一歪,说敢。说着,她仿佛一只敏捷的猿猴,轻巧地攀爬上了龙门架。

杜先芳抬头一望,白云在头顶悠悠飘荡,似乎伸手可及;远处,是几乎遍布深圳全城,热热闹闹的建设工地。她又俯瞰脚下,地面的人影缩成了一只只蚂蚁……蓦地,她发觉自己完全不恐高了,得意地笑了起来。站在龙门架上,她放开嗓子,唱起了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在你身边,路虽远未疲倦。伴你漫行,一段接一段。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远在前面。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

为了赶抢进度,除了采用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外,李传芳与公司负责人还继续提倡“为中国工人争光”的精神,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每个工人都很快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地方,承建一座内地最高的大厦,是人生难得的挑战,也是一项至高的荣誉,自己身上不仅经济责任重,政治责任更重!春节到来时,工地上依旧人影绰绰,热火朝天,很少有人请探亲假,回去与亲人团聚。

中建三局一公司负责人都没有任何特权,也与普通职工吃住在一起。工地四周一片泥泞,人民南路还在修建当中,刚露出雏形,加班加点时,没有可以提供吃食的商铺。为了给加班的员工们驱除饥饿,局长张恩沛到工地时,常常亲自下厨,当起了“火头军”,煮从湖北带来的挂面。碰上下雨,他便撑一把雨伞,遮挡露天的锅灶。等锅里的面翻滚一阵,差不多熟了,一公司副经理王亲民便用抹布包住锅沿,双手端着锅,喊一声“走起”,向工棚里冲去。张恩沛则为他撑伞遮雨,跟着小跑,口中不断喊道:“小心点,别洒了。”一身尘泥的员工们满脸笑意,大口大口吃着热乎乎的面条,心里暖乎乎的。

工地上的夫妻职工,从最初的 30多对增加到了 60多对。李传芳和俞飞熊以身作则,严格遵照要求,做起了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像单身职工一样分住在大工棚集体宿舍里。工地书记患有坐骨神经痛,不时发作,但像战争年代的党员干部一样,始终坚守在工地,雨天一身泥水,晴天一身臭汗,两年多来未探过家……

国贸大厦直蹿云霄的神奇速度,引来了众多好奇的新闻媒体。《南方日报》记者写道:“记者来到工地采访,大厦第 44层正在施工。仅仅过了 10多天,大厦主楼第 50层已胜利完工。至此,滑模施工全部结束。主楼高 160米,像巍巍奇峰,直冲云霄……”

1984年 3月 15日,新华社的一条消息像这个季节的春风,须臾传遍了全世界: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内地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主体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时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驰名中外,成为改革、开放,时间、效率的一个代名词。中建三局一公司和深圳一道,也成为一个激情燃烧时代的象征。

有人脸上溢满羡慕,对中建三局的员工们说:国贸大厦工程的信誉,够你们吃十年。他们却不以为然,依旧不停地开拓,不断追求着新的“中国建筑之最”。两三年里,他们以投标竞争方式,承接了一项又一项“高、大、新、尖”工程,而每攻克一项工程,又是一次施工技术的突破,在同行中形成技术优势,从滑模式又发展到爬模、飞模……

过去,中国建筑业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凡有国外大建筑商参与施工的工程,国内施工企业便只能畏畏缩缩,屈居配角。创造了“深圳速度”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不信邪,决心打破这一不合理的惯例。1985年,他们又在深圳发展中心大厦竞标成功,第一次取得了总承包权。这座超高层建筑,比国贸大厦还高出 5.8米,需要采用钢结构、圆筒式、外罩玻璃幕墙,主楼承重钢柱由 130毫米厚的钢板焊接,因而施工难度更大。

整个工程施工,由国外和港澳以及内地的 16家公司分包,包括美国、日本、法国的三家公司和香港的五家公司,其中不少还是国际上创立很早,赫赫有名的大企业。中建三局一公司不卑不亢地统领各方,管理、协调得井井有条。第二年 5月 18日,发展中心大厦主体建筑成功封顶,像一座丰碑矗立在南海之滨。超声波探伤检验的结果是,97%的焊接质量达到了美国 AWSD规范的最高等级,也就是世界顶级水平。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