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深圳速度:国贸大厦建设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然而,无论是高压混凝土泵,还是塔吊、双龙电梯,中建三局一公司并非直接拿来就用,而是集思广益,在安装和运用中都进行了科学改进,以更好地增加效能。国外的生产厂商获知消息,特意派人来察看,结果无不心服口服。
国贸大厦是内地第一高楼,施工任务异常艰巨。中建三局一公司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摒弃早已熟练的翻模工艺,主动提出采用难度高、风险大的滑模工艺。
滑模工艺是一种“内、外筒一次同步滑模”的先进工艺,即用钢板组合成一个整层结构的固定模型,下配 576个千斤顶。浇完一层,千斤顶就把整个模型结构向上“滑升”一层。这种滑模工艺,香港和广州一些建筑工程虽然也用,但只能内筒、外筒分开滑升,速度就慢很多。
国贸大厦是从第五层标准层开层试验采用滑模工艺的。因为是第一次使用,中建三局一公司慎之又慎,由工地主任、施工指挥王毓刚,支部书记、副指挥、总工程师俞飞熊,滑模主管罗君东等人组成一个团队负责,从设计到施工都力求突破和创新。这时,王毓刚 36岁、俞飞熊 40岁、罗君东才 26岁,都属于“敢上九天揽月”的年纪。
第一次试滑,因为滑模起提速度太慢,尚未凝固成型的墙体被严重拉裂,里面的钢筋暴露出来,成为“废墟”,工人们只得停下来,花了三天才将“废墟”处理完毕。王毓刚等几位负责人和工人们不信邪,琢磨一阵,调整了滑模的提升时间,即在水泥初凝之前开始提升。但是结果依然如故。接着,又进行第三次试滑,仍然失败了。
滑模究竟能否成功?中建三局一公司上上下下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射过来,外面的冷嘲热讽也纷纷而至,各种压力像沉甸甸的乌云压盖下来。甲方断然制止他们进行第四次试验,说要打官司。王毓刚、俞飞熊和罗君东每天守在工地上做实验、测数据,眼里布满血丝。外界的风言风语,他们根本没时间理会。终于,他们灵感闪现,找到了失败的原因。
中建三局局长张恩沛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他匆匆赶到工地,找来几个年轻人开会。在简陋的会议室里,王毓刚等人一脸憔悴,但仍然露出不肯服输的神情。他们给张恩沛做了详细汇报,倔强地要求再试一次。
张恩沛听完,心如潮涌,问道:“你们确定要再试一次?”
年轻人身子一挺,齐声说:“要!”
俞飞熊还像古代阵前立军令状的将领,豪气地补充了一句:“我是技术负责人,如果再次失败,我愿去坐牢。”
张恩沛满意地点点头,决定支持他们。
9月 18日,秋阳朗照,蓝色天幕飘浮着几缕白云。在国贸大厦工地上,聚集了闻讯赶来的 800多人。在 800多双眼睛的注视下,第四次滑模开始,每一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滑模似乎挑上了千斤重担,一点一点提升,终于完美滑出了第七层标准层。“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王毓刚等几个年轻人互相拥抱,眼眶湿润了。
此后,几个年轻人一鼓作气,滑模工艺施工也连连告捷:速度从最初 7天一层,到 6天一层、5天一层、4天一层;从第 31层开始,施工速度稳定在 3天一层;内筒、外筒一次同步滑升,12小时可滑升一层,30天内连上 10层。经过细心检验,质量优良。日本、瑞典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专家与同行,特意赶来参观,无不啧啧称奇,说这里的施工,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工地上的其他工种也在争先恐后,创造佳绩。年仅 18岁的杜先芳刚参加工作,被分在项目的钢筋班组。这个班组是清一色的女青年,被称为“铁姑娘班”。杜先芳有些恐高,第一次站上十几米高的操作板面,望着脚下似乎变形的地面,不由得脚步打颤,手心也淌出汗来。她暗暗叮嘱自己,一定要战胜自己,不能给班组丢脸,拖整个项目的后腿。渐渐地,她适应了高空作业。工地从第三层开始滑模,“铁姑娘”们负责绑扎钢筋,必须跟着滑模一直攀上 150米高空。杜先芳也已经像在平地上一样自如,干得得心应手了。
国贸大厦进入快速施工期,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生长”时,杜先芳和其他“铁姑娘”异常兴奋,劲头更足了。这时,杜先芳遇到了新的挑战,她负责的双观电梯区域施工难度颇高,钢筋排布造型复杂、体积大。为了不让自己出丝毫差错,杜先芳一下班便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上班后又小心翼翼,自己不断琢磨,技术也越来越熟练。到后来,她平均每天能完成 300公斤重的钢筋绑扎,不输于任何一个男子。
很赞哦! ( )
下一篇:深圳速度:地王大厦建设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