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古代史事 古代史事

扫码关注

南头千年筑城史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4 人已围观

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郡。这是岭南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设立行政区划。今天的深港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首次进入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版图。
 
日后长期作为深港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南头(今深圳市南山南头古城一带)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首次出现。清阮元等学者修纂的《广东通志》记载,这一年,汉武帝在28郡分别设置盐官,岭南的“南海番禺,苍梧高要”名列其中,番禺盐官的驻地就设在南头。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吴国继在吴郡设立司盐校尉之后,又在南海郡设置司盐都尉,统辖一郡食盐生产、运销。并在南头设立司盐都尉官署,修筑城池,称“司盐都尉垒”,后城池荒芜,故又被记为“芜城”。北宋《太平寰宇记》有记“《郡国志》云:东官郡有芜城,即吴时司盐都尉垒”。这是现存文献资料中关于深港地区建城的最早记录。
 
东晋十六国期间,中原鼎沸,士族蜂拥南逃,衣冠南渡。大量北方人口的南下开拓,促使疆域广阔的岭南地区不断分置郡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一分为二,新置东官郡,辖宝安等六县。
 
331年,成为深圳市的前身、千年古县“宝安”的原点。
 
宝安一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宝安之称源于域内一座有银矿的宝山,位于县城以北80里处,旧时也叫百花林,今属东莞市黄江镇和樟木头镇。明代王希文认为“言宝,得其宝者安,凡以康民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是,“又东十里为宝山,昔尝置场煎银于此,名石瓮场,久废”。清康熙本《新安县志》则认为,“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余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媚,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
 
值得一提的是,“周围二百余里”绝非古人夸大其词。彼时的宝安县管辖范围横跨珠江口,不仅包括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港澳地区,连今天的中山和珠海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其所辖之地。
 
东官郡郡治和宝安县县治都设置在南头。
关于东官郡郡治,明代吴中、王文凤修纂的《广州志》记载了其具体位置,“其地在东筦(莞)场公宇东二百步,颓垣断堑,犹有存者”。清康熙本《新安县志》称,“城南七里曰南山,则旧郡朝山也”。
 
南头城作为地区行政中心的地位持续了259年。此后的1000多年里,历史似乎突然加大了油门,南头城的中心地位,在频繁的王朝更迭和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中,忽明忽暗。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南海郡的郡治一直在广州,南头城自然失去了一郡行政管理中心的地位。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突然被更名为东莞县,辖区范围不变。县治则由南头迁往到涌(今东莞市莞城街道)。这样一来,南头城的县治身份也丢了。
 
大唐盛世,物华天宝,海纳百川。当时城外珠江河段依然是海湾的广州城得天独厚,当仁不让地成了帝国对外贸易的“擎天一柱”,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之一。朝廷在广州城设置了总管对外贸易的市舶使,来自波斯、天竺、大食、中南半岛和南洋诸岛的商船,每年夏季都会乘东南风沿珠江口北上,聚集在广州城,万商会集,兴盛无伦。
 
为拱卫珠江口这条黄金贸易水道,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宝安县设置屯门镇,驻扎镇军2000人,指挥所就设在南头。《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广州宝安县新置屯门镇,领兵二千人,以防海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