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古代史事 古代史事

扫码关注

南头千年筑城史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4 人已围观


屯门镇驻军2000人,这在当时来说是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据《新唐书》记载,广州“有府二:曰绥南、番禺,有经略军、屯门镇兵”。唐天宝二年(743年)冬,吴令光发动起义,一举攻陷浙江的永嘉郡,并横扫了台州、明州等地。朝廷命河南尹裴敦复、晋陵太守刘同升及南海太守刘巨鳞前往弹压。刘巨鳞远征浙江时,没有动用南海郡的经略军,统率前往的是屯门镇士卒,并在次年会同其他几路兵马,将吴令光起义军镇压下去。
 
从此次出兵浙江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屯门镇军应该不是仅受地方节制的泛泛之辈,而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野战部队。
 
“屯门”之名在唐代有极高的知名度,以至于有两位当时的文学大家,虽不曾身临其境、亲眼见证,却通过口耳相传和飞逸神思,就寄情于深港山海,一抒胸中块垒。
 
唐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被贬广东连州。这一年的农历五月,有可能身在广州城的诗人,目睹城南的珠江上“终风驾涛,南海羡溢”,于是脑洞大开,用极其瑰丽的辞藻,挥笔写就一首描述屯门一带大海潮的《踏潮歌》,开篇就是“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被贬官潮州,路过广州与好友元集虚分手时,写下《赠别元十八协律》组诗,其中第六首诗中有句:“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小小南头城变身为边防军事重镇,不便也不能承载军、政驻地的叠加,县治北迁于是势在必行。
 
大唐终结后,东莞县为南汉政权所据,屯门镇沿袭唐代旧制,以检点一员率兵驻守,但治所从南头转移到了今香港屯门的杯渡山麓。
 
宋时,“镇”改为“寨”,增设望舶巡检司。在扶胥都监统领下,珠江口水道自南往北密布着广惠州、广恩州、固戍角、屯门、溽洲、崖山、香山诸寨或巡检司,统兵2792人。
 
至明代,朱元璋采纳辅臣刘基的建议,于洪武元年(1368年)定卫所官军,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卫的最高长官称指挥使,统兵5600人。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广东沿海前后共设立了15个卫、100多个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再增置东莞、大鹏等卫所。
 
大鹏守御千户所坐落于今天深圳大鹏新区的大鹏半岛中部,东莞守御千户所设立于南头城,东西遥望,互为掎角。
 
关于南头城的东莞守御千户所,《读史方舆纪要》的定位是,“其废县亦曰城子冈,地平旷,千户所置于此”。所城与子城总周长五百七十八丈五尺,城墙高二丈,顶部宽一丈,底座宽二丈。所城周边还建有六座墩台,每墩有瞭守旗军五人。其后数百年,所城又屡经扩建、重修,终成今日南头古城模样。
 
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东莞、大鹏两个守御千户所之外,又设立一个地位在千户所之上的备倭总兵署(府)。其衙署位于东莞所城内东南,总兵由朝廷调派,统辖广东都司所属水军,广东各卫所官军亦受其节制。
 
总兵“备倭”南头城,足见深港地区在广东海防中的重要地位。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抗倭名将、两广提督侍郎吴桂芳奏请在南头城设立参将,“当此镇而设大将、屯重兵,甲士连云,楼船碍日,则内可以固省城之樊屏,外可以为诸郡之声援,近可以杜里海小艇劫夺之奸,远可以防澳中番夷跳梁之渐”。
 
朝廷准奏。同年,备倭总兵署(府)裁撤,改为参将署,下辖3000士兵、主力战船60艘,“督兵三千,足称巨镇”。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吴桂芳的建议下,广东沿海新设六处水寨,每寨各有1200—1800名水兵、40—60艘战船不等。南头水寨由海防参将直接指挥,其余五处水寨也由其总辖,牵制范围东到大鹏鹿角洲(今属深圳市大鹏新区),西至广海三洲山(今属广东省台山市),人称“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
 
一时间,南头城寨内水、陆两军交驰,城头龙旗、日月旗猎猎,极一时之盛。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