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敬畏生命

作者:王振文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人可能从一生下来就在追问这个问题,也可能要追问一生。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可能要用一生去探究。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知天命”的愿望越强烈。

生命是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有开始就有结束,从诞生到成长,直到衰亡不可逆转。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就意味着死,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义无反顾地、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我们可以不情愿地不去想,可以自欺人地不去面对,但谁也不能回天。包括那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他可以派出数千名童男童女远渡重洋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但也免不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无奈。道家炼丹、佛家诵经,无一不是追求长生不老,脱离轮回。生命开始的时候都很灿烂,鲜嫩、阳光。结束时却很残酷,破败、落寞、粉碎……

生命之所以值得敬重,是因为无论是高级生命还是低级生命,都是造物主的杰作,都是经过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进化的结果。从单一细胞到无脊椎动物,不管是胎生的、卵生的还是细胞分裂的,无一例外。都是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不断修复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历史颂歌!

热爱生命

想当初闯海南,想凭真本事,一刀一枪建功立业,豪情万丈,不可一世,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没几天碰个头破血流。

将原本令人羡慕的好房子交出去,住进海口内江大厦的一个三角的仓房,四个钢管床上住了八个人,中级以上职称的、年纪大的住下头,剩下的睡上头。楼上没地方冲凉,就在露天的阳台上绑一根水管。遇上心情好时可以边冲凉边向马路上的小妞吹口哨。冬天遇上台风,可就惨了,一拉开阳台门,暴雨夹着旋风呼啸着卷进来。只好嘴里喊着一、二、三,像赴刑场一样冲出去。有一年共搬了9次家,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每天靠煮方便面过活,但最终我们没有从和平大厦的九楼上跳下去,支撑我们熬过来的,就是热爱生命的信念。

我们最后一次搬家,搬到了"菜地别墅"。这个雅号是我们给取的。其实那是司法厅在美舍河买的一块地上农民盖的一栋二层小楼。四周全是菜地没有一条路。记得那年老婆千里迢迢来看我,刚下过雨,走到菜地后无处下脚,只好脱掉凉鞋和袜子,光脚踩在溜滑的田埂上,一步一晃地走到我们的新家。

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小楼的西面紧挨胖子窗户的,是看也看不透的松树和灌木,我的窗下则是一丛丛墨绿的竹子,一直从二楼的阳台上钻进来。只要我愿意,它可以随时轻轻地抚摸我的脸。有时自嘲——虽然食无肉,但却居有竹。比起东坡老先生被贬海南,槟榔树下结庐为庵还是强了不少。那天穷开心,在我的门上题了"竹韵"俩字,在胖子门上题了"松风"二字。一段时间我写的文章落款就是“某年某月于海口菜地别墅竹韵斋",附庸了一把风雅。那年没钱回家,自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过年:窗下有竹玉竹报安,门前是路大路通天。横批是:穷也过年。

想起来最支持我的,还是我叫胖子执笔写的一幅条幅:热爱生命。下面是一行小字"据老王讲,列宁在临死的时候,叫妻子克鲁普斯卡娅给他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弟兄们闯海南不容易,不亏别人也别亏了自己"。时常想着,人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不如我者大有人在。

这一点,靠轮椅生活的史铁生最有体会,他在《病隙碎笔》中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报酬: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锻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近日记者在采访著名业余登山家王石时,这位以52岁高龄创造了生命奇迹的万科董事长,说他在珠峰上最想的是花洒,而不是记者想听到的为国争光之类的非常崇高的话语。“热水一喷,真好!”他感叹道,“要珍惜生活中被忽略的东西,司空见惯的东西。"只有攀到珠穆朗玛峰那样的高度,才有那样的大彻大悟。他真实得可爱,令人感动。

是的,有好多好多东西,只因为我们审美的疲劳,已不会再有丝毫的刺激触动我们已趋麻木的神经。十几年前,我曾到一个位置偏僻的盲哑学校采访。发现天都快黑了还有好些学生聚在大门口不走,原来他们的一位老师外出还没有回来。等那位老师回来,同学们一拥而上,有的帮推车子有的帮拿东西,脸上的表情是那样的欣慰和由衷。他们师生的感情远远超过了最亲的亲人。原来,这些孩子很小就被送到这里,他们常年和老师生活在一起。老师像父母一样教他们洗脸刷牙用筷子,给他们买鞋子做衣服缝被子,在他们眼里,最真实、具体的亲人就是老师了!难怪他们那样牵肠挂肚呢。

这又让我想起了福利院的张奶奶、小护士和“瘫瘫”的故事。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月末的广深线

下一篇:为女儿种一棵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