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改革开放与深圳都市文学

作者:周思明 来源:《深圳新文学大系: “新都市文学” 卷》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3-01-31 人已围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特区文化——文学发展走出一条独具风格的道路。由于深圳人文、地理、历史诸元素的规定性,深圳都市文化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个性显然是不一样的。独特的文化个性,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中的人们趋同的思想观念、文化活动所铸塑而成的。就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可以说是它的“精气神”,也是辐射都市文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外向包容:深圳特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
对文学的统领与辐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分析起来,深圳特区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兼容性。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深圳文化的多元存在状态,与美国早期文化的存在状态有着某些类似之处。二者均源于一种深远的传统文化,且拥有比较迫切的追新求异精神:美国文化与欧陆文化一脉相承,但今日却盛行“迪士尼”式的古怪和“麦当劳”式的快餐,且以此作为对欧陆文化的反叛。同样,深圳文化是从博大深厚的华夏民族传统与中国近代以来推崇的革命理想主义的文化母体上所孳生的一小块“血肉”,以“敢为天下先”“敢闯敢冒险”“敢于打破常规”为国人所瞩目。闯深圳的人们,均是各怀理想、各自寻梦。这些移民多为有志者,不那么安于现状。他们所面对的特区新环境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和肌体。由于深圳的本土文化根基不够深厚,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的人携带来的外来文化所冲击,因而这里的文化便呈现一种包容性。

边际性。深圳毗邻香港,与香港的文化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在文化上的交流更是高频率、高密度的。香港游人在携着颜色、款式、大小不一的行李入境的同时,也带来了香港社会形形色色的文化信息。与此同时,在深圳,市民可以随时随地看到香港的电影、电视、报纸、杂志。香港是深圳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深圳的出口产品逾七成经香港转口贸易。经济上的互惠互补,促使了两地文化的加速交融。深港两地新闻传媒交叉覆盖,香港三家电视台九个频道的节目和三家电台十二个频道的节目在深圳乃至珠三角转播,六十多种报纸和数十种杂志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深圳。深圳的电视台、电台、报刊也陆续地传播到了香港地区。由深港两地合办的报纸《香港商报》是中国内地城市与香港合办的独家报纸,它标志着深港两地文化交流的发展,也充分展示出深圳文化的边际性特点。

国际性。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深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模式的确立,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有扎实的内在根据的。这是深圳具有双重功能的必然要求。深圳既是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边陲城市。作为特区,它主要充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而作为一个开放城市,它却是一个拥有较强综合实力、与香港地区有密切联系、与世界多个国家有着一定交往的空间聚合形态。因此,深圳具有“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的双重意义与功能,把“特区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把“特区”转变为“国际性城市”,是符合深圳的现状和长远发展战略的,是对深圳双重功能的自觉认识。事实上,国际性城市目标的提出也是特区本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商业性。商品经济的竞争既是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恩格斯说过,社会需要带给科学技术的推动力,强过不知多少所大学。在深圳,人们不难发现:越是高档次的商业行为,其文化含量就越高。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家意识到:唯有重视商品的文化内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夺得胜券。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催生出大批新兴的文化,深圳的企业文化、商品文化、广告文化、消费文化的活跃,就是鲜活的诠释。

三十年的深圳文化发展表明:深圳文学既要面向世界文化,又要认真对待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这里的关键是,要从深圳的地情和文化实际出发,对中外文化和传统进行批判、择取、吸收和融合。分析深圳文化发展现状,充分揭示深圳文化发展特点,全面深入把握深圳文化发展的走势,对于建设特区文化乃至中国特色文化,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