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改革开放与深圳都市文学

作者:周思明 来源:《深圳新文学大系: “新都市文学” 卷》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3-01-31 人已围观



英姿勃发:早期深圳都市文学概貌
深圳都市文学,亦被学界称为“新都市文学”。“新都市文学”是20 世纪90 年代《特区文学》杂志提出的概念,其立意在于要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写出城市化进程中表现文化冲突的文学。新都市文学“新”在何处?我以为,它不能画地为牢,仅囿于对都市地域的摩天大厦、霓虹彩灯、高速公路、滚滚车流的描绘,认为如此就算是尽了新都市文学的职责。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本身,首先应当具备超前的“新都市精神”,或曰“现代意识”。这种“新都市精神”(“现代意识”)实际就是人类文明蓝图的预先设计。作为作家生产的“儿女”,新都市文学必是于貌似平实的外衣下包裹着一颗不那么安分守己、跳跃不已的现代的心灵。事实上,新时期以来的不少小说形象,皆带有若隐若现的“新都市精神”。他们对都市文明的憧憬与追求是如此痴情,这般执着,甚至不惜以牺牲传统中某些美好的东西作为沉重的代价。作为改革开放的特区和前沿,深圳在都市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绩,成为新都市文学的先导和重镇之一。

特区创办之初,深圳就已经有了颇具都市文学特征的作品,如谭日超的《望香港》、钟永华的《特区的早春》等诗作;刘西鸿的短篇小说《你不可改变我》表现了新移民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彭名燕的长篇小说《世纪贵族》将特区改革与人物的心路历程完美融合在一起;由倪元辂策划,陈秉安、梁兆松、胡戈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记录了深圳最早实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大变革。此外,还有刘学强的散文集《红尘新潮》、李兰妮的中篇小说《他们要干什么?》、谭甫成的《小个子马波利》、黎珍宇的《咸水淡水》、张黎明的《猴年七月》等,形成了深圳新都市文学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为城市带来的新变化,城市中人的理想、焦虑、困惑和奋斗,在深圳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及时的反映。经过深圳作家近三十年的探索,新都市文学初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了“移民文学”“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等。深圳是“打工文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也是“青春文学”的重要阵地。安子的纪实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呼唤“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张伟明笔下的打工者勇敢走向《下一站》,林坚执着地在《别人的城市》里寻找理想的家园。“打工文学”从深圳走向全国,越来越受到文坛的重视。2005 年,首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深圳召开,之后又举办了多次类似的论坛。深圳的“青春文学”创作也有自己的特色,郁秀的长篇小说《花季• 雨季》曾风靡全国,张悉妮的《假如我是海伦》获得“优秀图书金奖”,还有李梦的《我要把阳光画下来》、陈静的《公园前》等。与内地很多小作者不同,深圳的“青春文学”写的多是“好孩子”,展现了第二代深圳人积极向上、自信阳光的性格。深圳举办了首届全国校园文学论坛,倡导“阳光写作”,得到了曹文轩等著名学者的肯定。深圳“青春文学”的蓬勃兴起,必将给新都市文学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当然,由于缺乏积淀,深圳新都市文学也存在着不足。目前新都市文学的理论意义大于创作成绩,堪称经典的代表作比较少。

多元杂糅:深圳都市文学的新拓展
进入21 世纪以来,特区文学已经开始变得成熟,应该说,深圳已经拥有自己的作家群和代表性作品。他们的作品,不啻给相对沉寂的深圳文坛投下一块块巨石,激起层层绚丽的浪花。这是一个颇具创作实力的新锐作家群,他们的创作无疑给深圳的都市文学建设吹进一股强劲的东风。其笔下的作品大都与深圳有关,或与体验深圳这座新都市有关。但就整体来说,相比较其他城市如上海、北京、西安、武汉等都市重镇,深圳文学尚不能形成与之颉颃的力量。在创作上,贯通国家、集体的宏大叙事,表现现代意义、传统美德之作不够多。当然,文学上的“微观叙事”也不是没有存在的理由,应该说与“宏大叙事”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事实上,不管是写深圳的“大历史”还是“小历史”,都是必要的。“小历史”的书写作为文学生态的有机构成,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深圳这样一座有着浮躁心态的城市,作家尤其需要定力。都市文学在对“特区题材”的开掘中,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特区经济社会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将笔触深入到观念价值层面,表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观念、心理上所引起的剧烈颤动。人们所熟知的“深圳精神”是特区观念的典型表现,它曾经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充满理想、抱负和开拓精神的内地青年。深圳文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深圳精神的折射。

以写小说起家,集作家、记者、媒体管理者身份于一体的杨黎光,其报告文学作品享誉全国文坛。从《没有家园的灵魂——王建业特大受贿案探微》《美丽的泡影——一个经济畸人的悲剧》《伤心百合》到《生死一线》《惊天铁案——世纪大盗张子强伏法纪实》,再到《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并连续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活跃于我国当代小说创作界的教授作家南翔选择深圳来演绎其长篇小说《南方的爱》《大学轶事》及中短篇小说。在南翔的小说文本中,他始终保持一种对当下存在的批判精神。曹征路的长篇小说《问苍茫》、中篇小说《那儿》等一批作品的问世,着实给深圳、广东乃至中国文坛带来一个不小的震撼。吴君的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等小说发表后,备受文坛关注,众多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聚集深圳进行研讨,对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她的小说写出了底层的状态、生存相。吴君笔下的人类不是移民,用更传统化的词来讲,是一群“流民”。这些流民,在中国的社会、历史,特别是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少数群体,值得我们关注。丁力近年来写作的以国企改革为背景的重大现实题材长篇小说《涨停板,跌停板》,以深圳人司空见惯的农民房为背景的《亲嘴楼的故事》,以“征婚”为背景揭示更深层文化现象的《征婚》,以及揭露上市公司管理内幕的《大老板小老板》四部小说,均以深圳为背景。深圳火热的都市生活给了丁力丰富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