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古代史事 古代史事
人口南迁与民族融合
作者:林良展 来源:《深圳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7 人已围观
我国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两广地区,海南以及越南北部,在古代是古越族居住之地。他们各自独立,互不相属,“越以百称,明其族类多也”,因此史籍称之为“百越”。深圳地区在古代就属于百越之地。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之后,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南征百越之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起,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止,征越经过了9年的征伐、杀戮,其间为解决粮草、军械等后勤补给而修建了灵渠。
这9年对百越的征战,也是对五岭以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可以看作后来向岭南移民的序曲。
其后秦军兵分五路进拒百越之地,其中一路到达广东番禺。此次秦军被打败,主攻将领屠睢被杀。
再后秦又派赵佗率军进攻岭南地区。
秦国基本统一岭南广阔的土地之后,在这里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广东大部分属于南海郡,南海郡中已知的有番禺、龙川、博罗、四会等4县,而深圳地区距番禺最近,所以可以确定大部分是在番禺县境内,其最高行政长官是南海郡尉任嚣。秦通过军事征讨的方式把北方文化带进了岭南地区。
设立三郡之后,秦组织了50万人迁入岭南,其中多为商人。《汉书·高帝纪》载:“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这是秦代向岭南的第三批也是最大的一批移民,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人数的大规模移民。
公元前213年,又流放了一批徇私舞弊、制造冤假错案的官吏到岭南南越族故地,其确切人数已难得知。
向岭南的第五批移民是在秦朝末年,当时的南海郡尉赵佗为了更快地增强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实力,针对前几批移民以男性士兵为主的状况,专门派出使者向秦中央政府索要3万名没有丈夫的女人,理由是为来到岭南的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廷批准给他1.5万名未嫁女。
这些移民散布在两广境内的各个地区,与原有古越族居民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创造了既有岭南特色又有中原古风的地方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使深圳这块古南越族人繁衍生息于斯、被视为化外蛮荒的古老土地第一次划入了中华民族统一大帝国的版图,这里古老的世外桃源式的宁静的生活秩序从此被彻底打破了,以捕鱼狩猎为主、园艺式农业为辅的落后生产方式受到了根本的冲击,基本上封闭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秦朝灭亡之后,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使其免于战火。南越国君推行“和集越众”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民族之间的融合,并使中原文化融入岭南地区。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充军的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水师20万人(一说10万人),从西、北两个方向向番禺挺进,统一南越国的战争正式开始。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杀赵建德及其丞相吕嘉,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汉武帝将南越国的土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深圳地区仍属南海郡。汉武帝平定岭南的过程,是汉族与南越族人民的又一次大融合的过程,是由中原向岭南地区的第二次大移民。汉武帝派往岭南的“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在胜利完成统一岭南的战争之后,根据当时的形势,绝大部分都留驻在当地。他们是第二次大移民中人数最多的一批。汉朝在南越国及西南夷人原来的土地上新设置了17个“初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初郡政策”。“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初郡政策”加强了汉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加速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岭南地区的第三次大移民从永嘉年间(307~312)开始,一直到南朝初期。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发生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随后匈奴攻陷洛阳,官兵大肆烧杀抢掠,城市毁于兵燹。晋朝官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家南迁,大量人口迁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史称“永嘉南渡”。深圳布吉、白芒、坪山、观澜等镇的张氏,罗田、坪山、大鹏等地的赖氏等家族,都是这种情况下南来的。
这种大迁徙使深圳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宝安县和东官郡的设置就是这次移民大潮的直接结果;儒家传统文化也在这里逐渐生根开花结果。官方为两广地区的平民百姓树立了学习孝道的榜样黄舒,到处为“孝子”“烈女”建祠立碑,北方人的血统与文化再次融入深圳地区。
北方人口南迁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原汉族举家南迁,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之后,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南征百越之君”,夺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起,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止,征越经过了9年的征伐、杀戮,其间为解决粮草、军械等后勤补给而修建了灵渠。
这9年对百越的征战,也是对五岭以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可以看作后来向岭南移民的序曲。
其后秦军兵分五路进拒百越之地,其中一路到达广东番禺。此次秦军被打败,主攻将领屠睢被杀。
再后秦又派赵佗率军进攻岭南地区。
秦国基本统一岭南广阔的土地之后,在这里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广东大部分属于南海郡,南海郡中已知的有番禺、龙川、博罗、四会等4县,而深圳地区距番禺最近,所以可以确定大部分是在番禺县境内,其最高行政长官是南海郡尉任嚣。秦通过军事征讨的方式把北方文化带进了岭南地区。
设立三郡之后,秦组织了50万人迁入岭南,其中多为商人。《汉书·高帝纪》载:“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这是秦代向岭南的第三批也是最大的一批移民,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人数的大规模移民。
公元前213年,又流放了一批徇私舞弊、制造冤假错案的官吏到岭南南越族故地,其确切人数已难得知。
向岭南的第五批移民是在秦朝末年,当时的南海郡尉赵佗为了更快地增强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实力,针对前几批移民以男性士兵为主的状况,专门派出使者向秦中央政府索要3万名没有丈夫的女人,理由是为来到岭南的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廷批准给他1.5万名未嫁女。
这些移民散布在两广境内的各个地区,与原有古越族居民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创造了既有岭南特色又有中原古风的地方文化。
秦始皇统一岭南,使深圳这块古南越族人繁衍生息于斯、被视为化外蛮荒的古老土地第一次划入了中华民族统一大帝国的版图,这里古老的世外桃源式的宁静的生活秩序从此被彻底打破了,以捕鱼狩猎为主、园艺式农业为辅的落后生产方式受到了根本的冲击,基本上封闭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秦朝灭亡之后,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使其免于战火。南越国君推行“和集越众”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民族之间的融合,并使中原文化融入岭南地区。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充军的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水师20万人(一说10万人),从西、北两个方向向番禺挺进,统一南越国的战争正式开始。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杀赵建德及其丞相吕嘉,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汉武帝将南越国的土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深圳地区仍属南海郡。汉武帝平定岭南的过程,是汉族与南越族人民的又一次大融合的过程,是由中原向岭南地区的第二次大移民。汉武帝派往岭南的“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在胜利完成统一岭南的战争之后,根据当时的形势,绝大部分都留驻在当地。他们是第二次大移民中人数最多的一批。汉朝在南越国及西南夷人原来的土地上新设置了17个“初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初郡政策”。“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初郡政策”加强了汉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加速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岭南地区的第三次大移民从永嘉年间(307~312)开始,一直到南朝初期。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发生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随后匈奴攻陷洛阳,官兵大肆烧杀抢掠,城市毁于兵燹。晋朝官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家南迁,大量人口迁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史称“永嘉南渡”。深圳布吉、白芒、坪山、观澜等镇的张氏,罗田、坪山、大鹏等地的赖氏等家族,都是这种情况下南来的。
这种大迁徙使深圳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宝安县和东官郡的设置就是这次移民大潮的直接结果;儒家传统文化也在这里逐渐生根开花结果。官方为两广地区的平民百姓树立了学习孝道的榜样黄舒,到处为“孝子”“烈女”建祠立碑,北方人的血统与文化再次融入深圳地区。
北方人口南迁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原汉族举家南迁,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