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的区域推进策略

作者:贾建国 来源:《深圳教育蓝皮书:2017~2018年卷》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三)加强中小学“好课程”建设的专业引领
在中小学“好课程”建设过程中,市教育部门主要采取了专项经费扶持、过程性诊断指导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指引策略,有效改变了学校课程低水平建设的状态,保障了中小学“好课程”建设的品质。
1. 设立专项资助经费
2015~2016年,市财政给予每门遴选的“好课程”5万元的资助,给予每门委托开发的“好课程”8万元的资助,共计投入6000余万元;2017年,市财政给予每门特色课程优化项目5万元的资助、每门精品课程优化项目15万元的资助,每个学校
课程体系优化项目50万元/年的资助(3年为一个周期),共计投入1000余万元。在此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区给予区域“好课程”配套扶持,如光明新区、南山区和坪山区先后启动区域“好课程”项目,大鹏新区对市级中小学“好课程”项目予以
1∶1的配套经费资助等。

2. 开展过程性诊断指导
市教育部门改变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式指导,启动了中小学“好课程”诊断指导活动,组建各个领域的专家指导团队,对“好课程”负责人及团队进行了分领域、分主题的专门指导培训,切实帮助课程负责人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困惑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培育的近千门“好课程”成为所在学校的特色课程“品牌或标识”,相关课程及负责人在各自学校课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渐改变了学校课程建设随意性强、碎片化和低水平重复现象,并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向系列化、品质化和体系化发展。

3. 加强专项主题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校长及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先后组织开展了多场系列指导活动。如:2017年3月,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好课程”专题培训活动,重点对“好课程”的基本理念、推进策略与要求等进行了基础培训;2017年4月,结合传统文化类“好课程”主题展示活动开展主题培训,对有关课程负责人进行了专题案例培训;2018年4月,开展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专题培训,从学校课程建设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和具体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高端培训。

(四)强化中小学“好课程”建设的资源共享
市教育部门通过加强横向的内部联动和纵向的市区联动,加大课程成果的推广与辐射等环节,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好课程”的建设水平,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1. 加强市区和各部门多方联动
一方面,在市级层面成立中小学“好课程”项目小组,由市教科院分管副院长牵头,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等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协同推进课程建设,共同加强“好课程”建设的申报评审、过程性诊断指导、验收评审及课程实施评价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市、区“好课程”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各区教科研部门均安排专人对接,负责“好课程”项目的通知传达、过程性指导和协同开展成果验收工作,使课程建设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2. 开展主题系列展示活动
“好课程”项目启动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客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和全科教学等系列展示活动,按照不同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邀请同行、专家、媒体共同走进这些“好课程”的学校,以视频短片回溯课程开发和应用过程,以专家点
评解读课程内涵,以媒体采访了解大众观点,让“好课程”真正走进课堂、走入大众视野,让大家共同了解、研讨和分享“好课程”。截至目前,《中国教育报》《深圳特区报》《南方教育时报》、深圳新闻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锋898、凤凰网等媒体对中小学“好课程”建设均予以了广泛关注和报道。

3. 开展成果展示推介活动
课程的展示、推广、应用是推动和实现“好课程”进学校、进课堂的关键环节。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培育了一批品质高、示范性强的区域课程成果,在市内外很多学校推广应用,有效发挥课程辐射影响力,逐渐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发挥出“提强扶弱”的重要作用。如北师大南山附小李虎老师的《自主识字,同步阅读》课程已经从深圳走向北京、香港等29个省、区、市及特别行政区;再如《走进创新》课程被广东省教育厅评审认定为地方教材,现已在全省多个地市中小学推广使用。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