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深圳民间祭祀文化探析——以“下沙祭祖”等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

作者:王程太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1 人已围观


二、下沙祭祖
 
下沙位于深圳市福田区西南部,下沙村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余年。《黄氏家谱》中载有家训十条,第三条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应立祠堂,置祀产,春秋时节令我族人咸集祠堂,举行典礼,弘扬仁孝之德,除却蠢愚之念。”下沙黄氏子孙牢记祖宗遗训,年年祭祖,世代相传,形成习俗。并由简到繁,由最初简单的祭拜,逐步发展成熟。完整的祭典仪式始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到了明朝中叶,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人丁兴旺,墓地祭祖开始趋于仪式化,有了主祭人,有了三跪九叩的仪式;祭祀规模也开始变得宏大,参加祭典的人数大大增加,在供品中也出现了金猪(烤猪)等兽类供品。墓地、祠堂等祭祀场地基本完备,每年春秋两季,墓祭、祠祭的祭典仪式也臻于完善、成熟,并代代延续至今。
 
下沙祭祖以“敦亲睦族,弘扬祖德”为宗旨,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春祭只拜祠堂,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时间为每年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拜墓)和九月十六日(拜祠堂)。祭典仪式由长房嫡孙主持,世代相承。下沙黄氏有一条严格的家族规矩:“大子无儿,二子当绝。”意思是如果长子没有子嗣,次子必须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长子,以保证家族祭祀的传承人不中断。举行祭祖仪式时,全族男丁都要参加。妇女不能参加祭典仪式。拜祠堂时,年满60岁以上的男丁才能进入祠堂。进入祠堂祭祀者均须着长衫。执事人员着黄色中式对襟。执事人员有司仪一人,宣读祭文一人,传递供品二人,搀扶者一人,放炮二人,乐队若干人。还有立于三个殿的中门旁,负责开门的执事人员。
 
祭典开始前,要先在祖宗牌位前和黄默堂墓前摆列供品。供品为金猪(烤猪)五头、大盆菜四盆、全鸡和烤鸭各一只、鱼一条、米饭、酒、水果、自制糕点、香烛、纸钱和鲜花等。祠堂前殿、中殿、正殿的中门平时是关闭的,只开旁门。祭典开始时,由主持人宣布开门,然后司仪高唱“启门”,执事人员按从里到外的顺序,将三道中门次第打开。“启门”之后的放炮,是在祠堂大门外,顺着大门往前的方向,将鞭炮铺在地上,然后在大门这头将鞭炮点燃,让鞭炮依次燃放过去。整个祭祀过程都有音乐伴奏,奏大乐是擂鼓鸣锣,是在放炮之后、祭祀之前;奏小乐是用唢呐和笛子,演奏专门的祭祀音乐,贯穿整个祭祀过程。
 
祠堂祭祀时,所有祭祀人员全部站列于中殿。长房嫡孙、族长、绅士一名为主祭人,站列第一排。其中族长和绅士如果不能参加,可由副族长和其他绅士代替。而长房嫡孙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长房嫡孙不到场,整个祭祖仪式便不能举行,任何人都不能随便祭拜。60岁以上的男丁为陪祭者,依次站列于后。在中殿三跪九叩之后,主祭人依次进入正殿叩拜、上香、进酒等。由长房嫡孙行初献礼,族长行亚献礼,绅士行三献礼。祠堂祭祖完毕后,要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舞龙舞狮。下沙村有自备的龙和狮。龙长108米,要上百人才能舞动。举行祭典仪式时,龙狮均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肃立静候,仪式完毕,立即鼓乐喧天,龙狮齐舞,海内外黄氏后裔咸集于广场,犹如百鸟归巢,百子千孙,万众一家,为祭祖仪式增添了隆重而热烈的气氛。
 
祭祖的最后一项是全族男丁共进大盆菜宴。这是下沙祭祖中一项独特的礼仪。大盆菜是以萝卜、慈菇、支竹、冬菇、油豆腐、鱿鱼、芹菜、木耳、干猪肉皮、门蟮干、五花肉、蚝、鲜鳝鱼、鸭肉等十五种主料,采用煮、煎、炸、炒、烧等方法,用大铁锅将十五种主料分别一一加工好,做成十五道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主菜。这时,在祠堂前的广场上摆上几百张八仙桌、长条凳,每桌一盆大盆菜,伴随着广场上热烈的鞭炮声,成千上万人同时开宴,场面十分壮观。大盆菜宴结束之后,夜幕已经降临。这时,白天不能参加祭典仪式的妇女们又来到祠堂前的广场上。她们在广场上平行铺上两条10来米长的沙土,然后将点燃的香和烛,按一炷香一只烛的顺序插在沙土上。妇女们排成两排,相对着跪在两条沙土的外侧,对着香烛跪拜后再烧化纸钱,以表达她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据了解,下沙黄氏后裔广布世界各地,旅居海外的黄氏后裔也每年派代表回下沙参加祭祖。2004年秋祭,回乡祭祖的人数达到1500多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下沙祭祖活动作为纽带,将黄氏后裔紧密联系起来,海内外的黄氏子孙年年回下沙祭祖、探亲,不忘故土,不忘祖宗,规模盛大,影响广泛,对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都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它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这是其一。其二,它对于我们探索民族的民间信仰、祖先信仰的发源、产生、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祭祖习俗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祖先信仰、祭祖习俗的异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祭祀,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国之大事”。《周礼》将祭祀的典礼归入吉礼,并将吉礼列为五礼之首。在祭祀典礼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等。如形成于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继承制。而嫡长继承制在下沙祭祖中就有突出的表现。而且,下沙祭祖礼仪完整,保存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因此,保护和研究下沙祭祖习俗,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