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结海外侨胞的精神纽带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1 人已围观


三、基层文化馆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中的几点思路密切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家乡的情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载体之一。新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层文化馆站是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普查和保护,国家已公布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作为基层文化馆站普查工作人员,不妨参考如下几个思路:
 
1.借鉴台湾经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找条“活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半。”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珍贵的地域文化和本土智慧。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古老国家,绵延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栖附着我们民族历史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呵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馆站是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长期生活在百姓中间,了解掌握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本身有这个文化专业,有责任把一些民间艺术传承下去。面对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文明架构下的文化形态和生存方式都在瓦解、消失或变异,正如老百姓说的“田头山歌没田头,灶头神拜没灶头,凉帽山上变社区,民间艺人难糊口”。要想办法让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和工艺有“活路”,据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介绍,台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种有效的保护方式:第一种是让如今无法在社会存活下去的艺术形式,在博物馆里“养”起来,除了图片、影视展示外,让民间老艺人(带徒)现场表演,甚至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接触学习鲜活的民间艺术。广东江门市新会区葵树博览园就是这样做的,每天由固定工艺师傅向观众表演做葵扇、织蓑衣、编“葵织”等技艺。第二种是对现时有生存能力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给予鼓励和支持,如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就是获得支持的一个成功例子。第三种是对于一些具有先锋气质的艺术家,敢于在传统艺术上进行一些激进的改革。这经常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对此,我们不必急于扼杀,让它在艺术和市场规律中走下去,往住就能让先锋派发展出新的成功路子。
 
2.发挥政府作用,保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大凡流传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艺术。深圳客家山歌、民歌、皆歌、咸水歌、盲佬歌、哭嫁歌、哭丧歌等,从草根大众喉咙嘶吼出来的声音,宣泄他们劳作中的喜怒哀乐,述说他们卑微的愿望。这些在街头巷尾或在小家庭作坊的艺术家,也许很土里土气,甚至“粗俗不雅”,但他们骨子里透露出对艺术原生态的执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不是“保守”的“守护”,不动脑筋,让它自生自灭;“护”,就要像护林员一样,不让它在外界受到伤害,除把“大环境”护好外,还要浇水、护理、施肥。也就是经常关心民间艺人,对列入市、省、全国保护的项目和技师,给予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切实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不再做“损遗不利己”的蠢事。
 
3.发挥深圳优势,让更多的人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沧桑岁月,积淀在民间社会之中,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风土人情的立体空间。我们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在忠实历史、忠实原汁原味外,可否让“遗产”尝试“移”产,加入现代人喜欢的元素,也就是像当年“移植样板戏”那样,让各地老百姓看到当地剧种的“样板戏”,也如今天美国橙、台湾莲雾移出“原产地”种植,但并没有影响原产地生产,做到移步不移形,移形不移神。过去,我们往往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愿意张扬,本土民间艺术藏在“金闺”“小巷”“大山”里无人识。最近,北京有学者提出,孔子思想再好,也希望有章子怡来演绎推广。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的文化要学会张扬。深圳毗邻港澳,有丰富的华侨资源,完全可以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尝试“移产”外地,加强海外交流,扩大影响。就像现在我们不用走出国门,在世界之窗就能欣赏到巴西桑巴舞、非洲土风舞、印度脚铃舞和韩国长鼓舞一样,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


本文来源于《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之《深圳市公共文化研究论文选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