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坚决扛起建设先行示范区主体责任: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5 人已围观

深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全周期管理”意识,统筹推进山水林回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成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圳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早在2014年就颁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后,先后出台《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和《深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设考核”,并将考核范围扩展到全市10个区、18个市直部门和12家重点企业,推出“双排名”制度,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2015年被新华社誉为生态文明“第一考”,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绿坐标”制度创新奖。深圳先后出台或修订特区环保条例、噪声防治条例、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信隆公司签订全省首单近1400万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人选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投保企业628家,保额约5.68亿,均居全国前列。首家环境资源法庭挂牌,全市环境资源案件实行集中管辖。实施“排水管理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实现对排水的全链条管养和对水体的全天候监管。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0.11%,在珠三角核心六市中比例最高。深圳连续三年开展“利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6603宗,处罚6.47亿元,查办违法案件数量、处罚金额位居全国前十;全面完成1.47万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关停取缔近6000家,全面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和达标排放。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做法在中央深改组通报刊发。
 
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2018年2月,深圳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随即出台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示范区建设方案,可持续发展优势不断巩固。同年,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成立,王伟中、陈如桂分别担任第一总指挥和总指挥,出台《深圳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圳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坪山区,罗湖区、大鹏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全市十大发展战略路径之一,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对“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做出精准战略安排,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对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精准部署,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航定位,全面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了新台阶。
 
持续改善大气质量。深圳始终将生态环保作为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2018年以来,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不断擦亮“深圳蓝”闪亮名片,建成首个符合国家标准的“一街一站”网格化监测体系,实施全国最严的高污染燃料标准,成为全国唯一全市域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出租车100%纯电动化、工业锅炉100%清洁化,率先实施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近3年提前淘汰老旧车18万辆。2019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2020年上半年为18.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碧水蓝天绿地成为规丽的城市名片,实现了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南山、宝安、龙岗三大能源生态园,生活垃圾元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18000吨/日,烟气排放标准全面优于国标、欧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首个具备垃圾全量焚烧处理能力的城市。全市“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绩,高标准新建改造提升各类公厕累计达2062座,新建成街头小型公共洗手间100座,整洁干净的公厕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201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深圳坚持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双轨战略,运用大分流细分类的推进策略,通过立标准、建体系、抓规范,全城动员,持续推进,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垃圾分类创新之路。全市3508个住宅小区全面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九大类垃圾分流分类处理体系不断完善,每日分流分类处理量约40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3.3%2019年5月,深圳成功人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决战决胜水污染治理。深圳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推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统筹“厂、网、河”等涉水全要素,“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系统治理,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全面清理处置一级水源保护区违法建筑及项目。制定《深圳市智慧水务总体方案》《深圳市智慧水务建设实施方案》,建成投用智慧水务指挥中心,水务综合态势展示平台、融合指挥通信系统、水务兰防呼叫中心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加快“互联网+河长制”建设,全面上线并推广应用全市“河务通”系统和“深圳市河长制公众服务APP”等平台。创新湖长制实施方式,在湖泊、水库、山塘纳人湖长制实施范围基础上,将湖长制延伸至全市范围的小沟、小渠、小水塘等小微水体,实现四级河湖长制全覆盖。组建高校治水联盟,成立全国首个志愿者河长学院暨院士工作站,举办首届中国志愿者河长论坛,初步形成志愿者河长的“深圳模式”,全民护河爱水局面逐渐形成。

治水责任层层压实。市委书记王伟中担任总河长并亲任茅洲河河长,主持召开2018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专题部署黑臭水体整治和专项巡查迎检工作并由市领导分赴各区督办。制定《责任手册》,逐项落实各区各部门及河湖长治水任务,全面启动“2362500”工程,实施“1+2+2考核督查,实行“红黄绿”颜色管理,强化跟踪,及时通报,确保任务完成;建立依托“1+8+12”工作议事推进平台,市领导亲自抓,委办局分工负责,市、区、街道全面行动,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强化流域统筹,组织水务、环保部门骨干力量,针对全市五大流域成立个下沉督办协调组和黑臭水体专项巡查迎检工作组,常态化驻点治水一线,抓流域统筹、抓技术支撑,全面压实责任,推进水库、河道、管网、泵站、污水厂、闸坝等水务设施全要素治理、全要素联动,系统推动解决流域防洪、治污等重难点问题。2019年初,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布《关于开展全面攻坚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行动的命令》,向水污染治理发出总攻。至2019年,深圳累计建成污水管网6275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13793个,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至624万吨/日,补齐近四十年历史欠账。通过综合治理,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达标,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饮用水源100%稳定达标。深圳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转折,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建立全市海绵城市项目库并全面启动人库项目市级巡查,滚动人库项目1930个,巡查项目1022个,2018年完工海绵城市项目939个,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5平方公里,完成既有设施海绵化改造521项,新涌现出大沙河生态长廊、福中路等一批较好体现海绵城市理念、深受市民喜爱的优秀“标杆”项目,被住建部评为“智慧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在全国宣传推广。体制机制建设持续加强,编制市、区、重点片区兰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5项,建立全行业、全类型、全流程、全市域的项目管控机制,实施管控指标豁免清单管理,在核发的4700余份“一书两证”、审查的600余项施工图中充分融人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动出台《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举办“海绵城市建设与挑战”等专业论坛,参加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加强与13家海绵城市技术联盟、行业协会、NGO组织等合作,动员腾讯、万科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自发投入海绵城市建设,社会参与力度广度大幅提升。

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名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时,高度赞扬“深圳的居住环境很好”。全市森林覆盖率40.68%绿化覆盖率达45.1%,绿道总长2448公里,各项指标达到并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规定要求。大力推进世界著名花城建设,打造60多条“花卉景观大道”、20多个“花卉特色公园”、200多个花漾街区、400多个街心花园,初步营造了“花繁四季、彩绘鹏城”的花城景象。深南大道、北环大道、滨河滨海大道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绿化景观大幅提升。持续开展“打造公园之城”行动,在全国率先构建“自然公园一城市公园一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率先建成“千园之城”。全市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公园面积31085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7%。公园品质实现跨越式提升,香蜜公园、人才公园、深圳湾休闲带、大沙河生态长廊等新建公园成为公园建设的新标杆,真正成为“公园里的深圳”。深圳的城市绿化和管理水平不仅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成功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圳绿、深圳蓝成为城市名片。2019年,全市开工建设一批碧道试点项目。202010月,《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正式实施,当年开工建设240公里碧道,计划于2022年完成600公里碧道建设、2025年完成1000公里碧道建设、2030年完成1000公里碧道品质提升、2035年实现全市域水产城共治,全面形成生态美丽河湖新格局,交出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圳答卷,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