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深圳
作者:黄裳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人民法院门口照样放着两条黑漆长凳。整条街上无论是机关还是店铺,都还保留着旧日的风习,保留着一个古老的广东小县城的格调。可是围绕着这古老城区,一大群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了。有的还只是空落落的骨架,有的则已完工。现代化的、高耸的、像孩子堆的积木似的高层建筑的群落包围了古老的城区。
这真是一种壮观的风景。高楼脚下有临时建起的各种工棚,身边是各种型号的起重塔吊,它们伸出了长长的手臂,稳重安详地将大小水泥构件提高、放下,从远处几乎听不到任何噪声。傍晚了,塔吊还在工作。吃了晚饭回来再看,塔吊依旧在默默地工作。天黑下来了,塔吊高处亮起了红色、绿色的灯,在深圳的夜空里缀满了炫目的星光,恍如迪斯科舞池的天幕。只是这里没有疯狂、急促的音乐,一切都是静静的,但建筑工人们依旧在默默地紧张地工作。夜已经深了。
在袖珍的《中国地图册》里,广东省《广州附近》附图中,在大鹏湾的嘴边,可以找到“沙头角”这个不起眼的地名。但在这一带,总共也只标出了两个地名,另一个是"宝安”,也就是如今的深圳。
沙头角是一个小小的沿海渔村。深圳河经过这里入海,注入大鹏湾。从深圳乘车来,要经过梧桐山。山上有盘山公路公路两侧是布满山峦的松杉,葱葱郁郁,增添了山中的幽邃。除了行驶着来往的车辆,这里几乎是没有人迹的。车子攀上了山巅,眼前的视野顿时开阔了。极目望去,远处是一片碧色的海,与绿得带些沉黑的山相映衬,让人不禁眼睛一亮。这是很美丽的风景。从山头望海,与海滨所见感觉是不同的,并没有浩瀚、平衍、雄奇之类的感受。大鹏湾里的海,就像安置在书桌上的一只别致的注满清水的笔洗。圈口边缘处有异样的纹饰,细看时才发现这儿有一排小小的建筑物,这就是沙头角的一条街。
1898年,清政府在一项卖国条约中把从九龙到深圳河南的土地"租"给了英国,在划定新界时,沙头角的一条街被割成两半,取名"中英街"。这地方颇有点神秘,谁都有兴趣来看一看。一条街两侧居住的是炎黄子孙,但却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
汽车下山时沿着峡谷前行。在公路一侧三五十米的地方就是“分界线”,这是用高矮两重铁丝网组成的,不时还可以见到些碉堡。“十年动乱”中在这里搞过所谓“政治边防”,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人们口中听到一些有关的故事。不过从说故事人的口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已经丧失了一点必要的兴致,意思仿佛说:"事情已经过去,就不必再让它在心里占领不必要的位置了。"就在公路一侧,在山崖平地处有大树生长的地方左近,可以看到新盖起的一座座小洋房,有人就索性称之为“别墅”。这倒是有点夸张的。房子小巧玲珑,多半是双层的小楼,材料是砖木水泥,装饰带着明显的广东地方色彩,有点洋气但不多,还少少沾点俗气,质量也说不上是怎样高级。没有时间下去参观,可是听说,这种普通农民的住宅,里面装备了高级的家具,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音响组合……
人们述说这一切时,显得平平常常,并不以为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处。我相信这也确是普遍现象。
也许这就是人们称沙头角为“特区里的‘特区’”的原因。同样,人们为什么对十年前的“政治边防”带来的一些真正奇奇怪怪的事件丧失了兴趣,也可以从这种变化中得到解释。这两年,人们不是走出去,而是搬来定居了。这一切变化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出现的。
进入沙头角前在海关入口处等候了好半天。人们排着长队在等候检查证件,这时是十时半,已经有人陆续从沙头角街上回来了。这多半是住在近处的农民,也许就是那些“别墅”的主人。他们是去采购食物和日用品的。每人都有一副小扁担,挑着饼干、快速面等以食物为主的杂货。引起我很大兴趣的是一些中年、老年妇女的装束。她们穿着可能称作"唐装"的民族服装。
这是一套缝制得非常细巧的黑绸短衫裤,料子是讲究的,式样是纯粹中国式的,而且是古的,我想。她们头上有的罩着一块黑纱巾,顶端束着花样新巧艳丽的丝带,衬着黑底的绿叶红花好看得很,花样各不同。有的老太太头上戴的是竹笠,也编织得极精巧。顶部有一圈空隙,露出了发髻。圆圆的竹笠周边缀了一圈黑纱边,下端是精巧的流苏,恰好下垂到眼角处,这真是一种非常美丽实用的夏日服饰。猛然想起,似乎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种竹笠。是了,那是昆曲《千种绿》里的建文帝,好像戴的就是这种帽子,也许细节上有点差异,但无疑造型是一致的。
建文帝在燕王攻破南京、火焚大内宫殿时下落不明了。是被烧死还是逃出了火海,后来就一直成为疑案,好像到今天也还没有定论。像《从亡随笔》这样的著作在明代中晚期也出现了,好像说建文帝确是逃出虎口,逃到西南一带,在许多地方住过,后来终于当了和尚。有一本《月山丛谈》就记着:"或又谓建文出走,自闽入广,止于贺县,娶妇而生孝穆。寻又他徙。”照野史的说法,他是到过广东的,后来又到了广西,那么舞台上建文帝的服饰与今天深圳妇女头上戴的竹笠有没有一点关联呢?
胡乱想着这类有趣的问题,不觉已经轮到自己进入沙头角街上的机会了。关于这条“神秘”的街,人们的结论是,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来回走一转,五分钟也足够了;如要过细地观察、浏览,怕就要两三个小时。这结论是的确的。这地方据说是"百货杂陈"的,但并没有书铺。
等我们走出海关,回到广场上等车时,太阳已经升到了中天。小榕树已不起作用,只能逃到一个堆放垃圾的水泥房子的檐下去。好在垃圾不多,还有很好的过堂风,也没有什么气味。
很赞哦! ( )
上一篇:蛇口一日
下一篇:《来自特区的报告》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