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深圳

作者:黄裳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从什么地方看到过,现在每天来到深圳的中外客人已经几乎接近了它原来的人口数。这恐怕正是事实。就在我们住宿的旅舍,每天在餐厅里都能看到圆台面上放着好多张卡片,上面写着就餐者的单位和人数:XX市政府、XX矿务局、XX校教授、XX参观团……卡片常常调换,但从不空缺。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身份的客人,当然都有他们各自的任务,交流经验、洽谈业务、讲课、开会……像我们这样只是来“观光”的是很少的,但也许并不少,我没有准确的统计材料,说不清楚。

观光也有种种不同的方式,其中又有许多讲究,各人的目标与收获也是不同的。像我们这样来去匆匆的过客,说不上什么深入的调查、了解,至多也只能感受一点气氛。但我觉得,即使如此,也还是得到了很大好处。譬如,当我们乘车驶进蛇口工业区,在新开的、很好的公路上行过时,经过了几个建成不久的厂区,看那规模并不太小,却几乎没有工人在这里走动,这就是一种看来奇特的现象。照我的经验,国内类似规模的工厂,照例必有一个堂皇的厂门,必有一间或几间传达室,经常会有不少人进出或聚拢来议论这样那样的事情。但在这里却一切都不见。

汽车再开进去,我在路边发现了一面熟识的大标语牌,注意看时,才知道上面写着的是少见的新鲜口号。还不等我取出小本,车子就匆匆地过去了。这使我一直很懊恼,直到在一张报纸上发现了口号的原文为止:“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

最初看到这标语时的反应是,这不是资本主义的口号么?接着思路一转,忽地觉得它简直就是一道声讨“铁饭碗”和“大锅饭”的檄文。紧跟着自然就悟出了那些工厂“门前冷落”的真正原因。人人都去管自己分内的事去了,因而没有闲谈的余裕。悟出了这点简单的道理使我异常高兴。

没有找到负责人,我们真的是“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一下子就开到了一处新辟的游乐场地。这在一个山坳里,中间还有个水塘。山边水涯都点缀了一些风景点,有红红绿绿的亭子、水榭……看得出这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匆促布置起来的。如果请园林专家来参观,大概可以指出不少缺点来。但我想也不必如此严格地要求这些创业者。太阳实在厉害,四处寻找可以遮阴的地方,忽然发现前面有几排铁皮搭起的小房子。姑且走上去看,不料意外地找到了带领一批年轻作者在这里修改作品的韦丘。

他们就住在这些小房子里,每间又隔开前后两半。一张床,一个小写字台、两张沙发,就占去了房间的五分之四。主人正穿了背心、短裤在埋头修改文稿。要是没有空调机,这铁皮小屋大约就是一座利用太阳能的理想烘箱了。

韦丘同志给我们介绍了蛇口工业区的概况。有一些报纸上没有作过报道的情况倒是值得思索的。

他提到特区中青年人普遍的“不满现状”,不过这说的是从积极方面对现状产生的不满。在经济生活得到改善以后,经济结构也随之改变,青年人站到十字路口了。在这地方,几乎每个青年人都成了拥有电视机等的“七机部长”,接下去要追求些什么?推动生活的力量从哪里来呢?

在我们曾经参观过的“西丽度假村”,25元港币一张门票的主顾是青年工人,1元2角一瓶汽水的买主也是他们。这是一个方面。青年人中更为严重迫切的“危机感”则是害怕落后。他们拼命地学文化、搞写作,探求人生哲理。他们中间确有人才,人才来自四面八方。业余学校人满为患了。这些新产生的问题,是不应被忽视的。

坐在铁皮小屋里(这种小屋租给假日从香港来度假的旅客时每天收费港币90元),听着新奇的情况介绍,我想了许多。想到20多年前,我在上海郊区闵行黄浦江对岸农村里劳动。在田里干活,有时会看到壮实如小牛犊的青年农民,忽然扔下手中的农具,对江长叹,说:“一见闵行大烟筒,生产干劲就要松。”往往使我疑虑、畏惧,无从解答也不敢思索,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也听到了不少出现在青年农民中新鲜而奇特的问题,不过比起闵行农民的感叹,则是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了。何况人们今天是无保留地摊开,大声地议论,思索着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着解决的途径。这可完全不再是20多年前的情景了。要说这不是进步、不是飞跃的进步是不可能的。

在党的领导下,带头奋勇改革、逐步摸出了"蛇口方式"的人们也有过这样的感叹,历史上搞改革的都没有好下场。不过他们并未被这“历史真实”所吓倒,因为他们懂得今天的社会主义祖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旧中国,也不会再走大的曲折、折腾的痛苦道路了。

离开了铁皮小屋,我们又到海滨去转了一转。为什么会有“蛇口”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在深圳湾畔有一座80多米高的小山,它延伸入海的部分正像扁平的蛇口。在正午的阳光下的海滨是非常美丽的。正是万里晴空,碧蓝无际。隔海对望就是香港的元朗。从地图上可以知道,珠江口这一带海域,就是著名的伶仃洋的所在。中国人民从文天祥的诗句中早就熟悉了这名字。海滨有新设的餐厅、百货店,顾客如云,我看旅游者并不多,多半是这里的建设者,而且多是年轻人。他们推着自己的自行车,停下来,走进去,极有兴趣地看陈列着的商品,研究着,挑选着。他们是这地方的主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新的生活。

深圳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这里正在进行着一种重要的没有前例的实验。实验的成果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对向“四化”进军的中国人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惜只有短短的三天,还没有细翻这本大书,就离开了。
 
1983年7月9日
选自《深圳读本——感动一座城市的文字》,
海天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