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同居者
作者:薛忆沩 来源:《深圳新文学大系: “新都市文学” 卷》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3-02-02 人已围观
像许多哲学系的学生一样,他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迷上了马基雅维利。他用一个通宵读完了惊心动魄的《君主论》。那个通宵和那种阅读成了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从此,他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变了。或者说,他从那个惊心动魄的通宵开始才真正对世界有了“看法”。他转过身去,激动地注视着窗外略带寒意的晨曦。马基雅维利深邃的思想令他热血沸腾。那种与生俱来的羞涩突然离他远去。他觉得自己从此不会再有恐惧了:他不会再惧怕社会,也不会再惧怕“他人”。他好像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远大前程。
在随后的两个月里,他又将那本薄薄的书重读了三遍。他完全迷上了马基雅维利。他开始留意一切可以“接触”他的机会。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决定去拜访他所在大学里那两位因为研究马基雅维利而在全国学术界名盛一时的年轻教授。两位教授的办公室碰巧在办公楼的同一层。他们都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们与他的交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一开始都嘲笑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位政治学系的教授嘲笑自己的对手“连英语都不懂”,而那位哲学系的教授则嘲笑自己的对手“除了英语以外什么都不懂”。他们都质疑对方作为马基雅维利研究者的“合法性”。这相似的开局并没有破坏他的兴致。因为更多的相似接踵而至,令他备受鼓舞。两位教授对马基雅维利的态度极为相似:他们都强调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有利于认识中国的历史,他们都不满马基雅维利先前在中国学术界遭受的冷遇,他们都认为自己对马基雅维利的独立引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交谈快结束的时候,两位教授也都向他推荐了自己根据那两部经典英语传记编译的马基雅维利的“首部”汉语传记。
在他看来,那两种在封面上都自称是“首部”的汉语传记侧重面不同,对他认识马基雅维利事实上能够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读完那两种传记,他对马基雅维利的迷恋进一步深化。他欣赏他的思想与斯多葛主义复杂的联系(他在体现这种联系的第25 章里留下了自己的一些发现),他也欣赏他带有犬儒主义色彩的生活态度(比如他骄傲地宣称自己在学会享受“拥有”之前首先已经学会了与“没有”相处)。他甚至很冲动地写下了一篇短文,谈论马基雅维利终身的成就如何得益于他少年时代教育的缺陷。那两种“首部”汉语传记都提到了马基雅维利错过了古希腊文的启蒙教育。这本来只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在那篇短文中,他却“小题大作”,宣称正是这种“错过”成就了马基雅维利。他冲动地写道,如果“没有”这种“错过”,马基雅维利的世界观就可能完全是另外的样子,《君主论》就可能不会存在,世界本身也就可能变成另外的样子。他在文章的结尾大胆地宣称,马基雅维利启蒙教育的缺陷实际上是人类思想史的“万幸”。
对马基雅维利越来越深的迷恋使他失去了对其他那些哲学家的热情。他觉得那些重义忘利甚至那些在“义”和“利”之间犹豫不决的哲学家都十分虚伪。出现在考试试卷上的所有那些题目终于更是令他感觉无聊透顶。关于“柏拉图‘理念论’的意义”或者“休谟哲学中‘印象’与‘时间’的关系”,他已经无话可说。他的成绩越来越差。他越来越不在乎他越来越差的成绩。他整天沉浸在马基雅维利深邃的世界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城市的一所中学里教书。因为学校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过剩,校长在第一次与他谈话的时候就告诉他,他可以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和高年级的历史课之间做出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因为他觉得那是可以与马基雅维利相结合的课程。在第一节课刚开始不久,他果然就迫不及待地提到了那位“比但丁还伟大”的意大利人。他说一本薄薄的《君主论》事实上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他还很冲动地对那些“幸运”的学生说他真有点嫉妒他们,因为他自己是到了大学二年级才听说马基雅维利这动听的名字的。他说与他们相比,他自己多走了好几年的弯路。可是,他的学生对自己的“幸运”没有任何感觉。他们根本就不喜欢与他们的前途没有任何关系的历史课。他们将他的课当成是上一节课与下一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一位看上去稍微认真一点的学生在那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心不在焉地问道:“老师,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啊?”这是他自己从来没有问过的问题。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将会变成“历史”,这是现实生活的用处,或者说现实生活唯一的用处。可是的确,“历史”本身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心不在焉的问题让他每次走进课堂的时候都会感到闷闷不乐。他绝不会在上课铃响起之前走进教室。如果时间还早,他宁愿站在教室外面的过道里。他站在那里发愣。大学时代图书馆报刊室里那位年轻漂亮的管理员有时候会翻腾在他的脑海里。她是他们哲学系主任(一位知名的宋明理学教授)的女儿。他像哲学系的所有男生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走近她,向她发出勇敢的邀请(或者说“攻击”)。但是,直到毕业的那天他也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他从马基雅维利坚定的思想里获得的力量不足以让他迈出那一步。他站在过道里发愣。他希望马上就会响起的铃声其实是下课的铃声。是的,第一节课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厌倦了中学教师的生活。是啊,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这是他回答不了的问题。他甚至会更消极,用“自己”去替换“历史”。是啊,他自己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也是他回答不了的问题。这问题令他对学生时代的结束充满了惋惜,也令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迷惘。他站在过道里发愣,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同事走过来,用指尖在他的肩膀上轻轻捅了一下。“我们去看电影吧。”她轻松地说。这正是他一直想对那位漂亮的图书管理员发出的邀请。这轻松的邀请给他的身心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
在随后的两个月里,他又将那本薄薄的书重读了三遍。他完全迷上了马基雅维利。他开始留意一切可以“接触”他的机会。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决定去拜访他所在大学里那两位因为研究马基雅维利而在全国学术界名盛一时的年轻教授。两位教授的办公室碰巧在办公楼的同一层。他们都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们与他的交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一开始都嘲笑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位政治学系的教授嘲笑自己的对手“连英语都不懂”,而那位哲学系的教授则嘲笑自己的对手“除了英语以外什么都不懂”。他们都质疑对方作为马基雅维利研究者的“合法性”。这相似的开局并没有破坏他的兴致。因为更多的相似接踵而至,令他备受鼓舞。两位教授对马基雅维利的态度极为相似:他们都强调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有利于认识中国的历史,他们都不满马基雅维利先前在中国学术界遭受的冷遇,他们都认为自己对马基雅维利的独立引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交谈快结束的时候,两位教授也都向他推荐了自己根据那两部经典英语传记编译的马基雅维利的“首部”汉语传记。
在他看来,那两种在封面上都自称是“首部”的汉语传记侧重面不同,对他认识马基雅维利事实上能够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读完那两种传记,他对马基雅维利的迷恋进一步深化。他欣赏他的思想与斯多葛主义复杂的联系(他在体现这种联系的第25 章里留下了自己的一些发现),他也欣赏他带有犬儒主义色彩的生活态度(比如他骄傲地宣称自己在学会享受“拥有”之前首先已经学会了与“没有”相处)。他甚至很冲动地写下了一篇短文,谈论马基雅维利终身的成就如何得益于他少年时代教育的缺陷。那两种“首部”汉语传记都提到了马基雅维利错过了古希腊文的启蒙教育。这本来只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在那篇短文中,他却“小题大作”,宣称正是这种“错过”成就了马基雅维利。他冲动地写道,如果“没有”这种“错过”,马基雅维利的世界观就可能完全是另外的样子,《君主论》就可能不会存在,世界本身也就可能变成另外的样子。他在文章的结尾大胆地宣称,马基雅维利启蒙教育的缺陷实际上是人类思想史的“万幸”。
对马基雅维利越来越深的迷恋使他失去了对其他那些哲学家的热情。他觉得那些重义忘利甚至那些在“义”和“利”之间犹豫不决的哲学家都十分虚伪。出现在考试试卷上的所有那些题目终于更是令他感觉无聊透顶。关于“柏拉图‘理念论’的意义”或者“休谟哲学中‘印象’与‘时间’的关系”,他已经无话可说。他的成绩越来越差。他越来越不在乎他越来越差的成绩。他整天沉浸在马基雅维利深邃的世界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家乡城市的一所中学里教书。因为学校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过剩,校长在第一次与他谈话的时候就告诉他,他可以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和高年级的历史课之间做出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历史”,因为他觉得那是可以与马基雅维利相结合的课程。在第一节课刚开始不久,他果然就迫不及待地提到了那位“比但丁还伟大”的意大利人。他说一本薄薄的《君主论》事实上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他还很冲动地对那些“幸运”的学生说他真有点嫉妒他们,因为他自己是到了大学二年级才听说马基雅维利这动听的名字的。他说与他们相比,他自己多走了好几年的弯路。可是,他的学生对自己的“幸运”没有任何感觉。他们根本就不喜欢与他们的前途没有任何关系的历史课。他们将他的课当成是上一节课与下一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一位看上去稍微认真一点的学生在那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心不在焉地问道:“老师,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啊?”这是他自己从来没有问过的问题。在他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将会变成“历史”,这是现实生活的用处,或者说现实生活唯一的用处。可是的确,“历史”本身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心不在焉的问题让他每次走进课堂的时候都会感到闷闷不乐。他绝不会在上课铃响起之前走进教室。如果时间还早,他宁愿站在教室外面的过道里。他站在那里发愣。大学时代图书馆报刊室里那位年轻漂亮的管理员有时候会翻腾在他的脑海里。她是他们哲学系主任(一位知名的宋明理学教授)的女儿。他像哲学系的所有男生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走近她,向她发出勇敢的邀请(或者说“攻击”)。但是,直到毕业的那天他也没有勇气迈出那一步。他从马基雅维利坚定的思想里获得的力量不足以让他迈出那一步。他站在过道里发愣。他希望马上就会响起的铃声其实是下课的铃声。是的,第一节课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厌倦了中学教师的生活。是啊,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这是他回答不了的问题。他甚至会更消极,用“自己”去替换“历史”。是啊,他自己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也是他回答不了的问题。这问题令他对学生时代的结束充满了惋惜,也令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迷惘。他站在过道里发愣,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同事走过来,用指尖在他的肩膀上轻轻捅了一下。“我们去看电影吧。”她轻松地说。这正是他一直想对那位漂亮的图书管理员发出的邀请。这轻松的邀请给他的身心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