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市高中政治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作者:教师教学调研组 来源:《深圳教育蓝皮书》(2016~2017年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8-17 人已围观

(二)教育理论和教学现状认识情况

1.教师的教学理论和专业意识分析

教师的教学理论,涉及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教师对自己所在学科的专业性的见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等。教师关于教学理论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师对本学科专业的态度、目标等,即教师的专业意识。

(1)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上的准确性逐步形成,实现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

关于“高中政治课程最重要的功能”,有46.05%的教师认为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有40.93%的教师认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11.63%的教师认为是“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还有1.39%的教师“未曾深入思考过政治课程的功能问题”。

该数据表明,绝大部分高中政治教师都把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等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最重要的功能,表明当前高中政治教师基本上能正确地看待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正确把握学科的核心价值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前提,高中政治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效果,无形中都要受制于教师对该学科核心价值的理解。

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认为高中政治课程的最重要功能是“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说明传统的“应试思维”在教师中还有一定的影响。从“基础教育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的角度看,“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确是当前高中政治学科的目标之一,然而倘若把它上升为最重要的目标,就背离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优先目标,突出了高中政治课程应该首先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政治素养、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等,是未来时代对公民的要求。成绩优先的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未来时代对人才的定义和要求。

(2)忽视课程标准的现象严重,教学依靠“教教材”,而不是把教材作为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关于“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了解情况”调查中,“有研究”的教师占20.00%,“比较熟悉”的占60.00%,略微了解的占19.53%,仅有0.47%的教师表示不了解。

如果在项目中增加一项,你手中是否拥有新课程标准,你是否在使用新课程标准备课?我想结果肯定也不容乐观。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应该比较熟悉新课程标准,调查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但是调查数据也表明,真正对新课标有研究的教师,只有四分之一左右,仍然偏少,并且依然有20.00%的教师对新课标仅是略微了解或不了解,这或许反映了在团体性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忽视了对新课标的研究,或反映了教师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对新课标的关注和自主研究不够。

在随后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态度”的调查数据中,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积极准备,有信心”的教师占27.91%,“愿意参与,努力适应”的教师占52.56%,“不反对,但担心效果”的教师占14.42%,“认为条件不成熟,被动参与课改”的教师占5.11%。虽然绝大部分教师愿意参与并努力适应新课程实验,但是表示“积极”“有信心”的教师只有27.91%,还有大约20%的教师认为“不反对”“担心效果”或“被动参与课改”。教师们关于新课程实验的态度,或许与新课标本身的不完善有关,或许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不熟悉、研究不够有关,也或许与新课程在实践中遇到的体制机制等障碍有关。

对新课标的了解和态度,也影响着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的调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落实”的教师占81.4%,“只在公开课时注意落实”的教师占12.09%,“写入教案,但授课时不在意落实”的教师占6.51%。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也仍然有接近20%的教师只是偶尔在公开课时落实或不在意落实。

2.对教材和教法的理解

(1)教师对教材的喜好取决于该教材是否实用,而不是自觉的教育价值引领和教育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于“目前使用的四本必修教材中,您最喜欢的是”,有57.21%的教师选择《经济生活》,1.86%的教师选择《政治生活》,1.40%的教师选择《文化生活》,39.53%的教师选择《生活与哲学》;进一步追问“喜欢这本教材的原因”,27.91%的教师认为“贴近学生实际”,20.47%的教师认为“贴近时代”,11.63%的教师认为“理论性强”,40.00%的教师认为“实用性强”。

上述数据表明,在最喜欢的教材中,教师们的选择非常一致,基本上倾向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而主要原因则是“实用性强”,其次为“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理论性强”列位最末。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同时也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看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际、时代的联系,而非注重纯粹的理论性。然而,反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教材,则只有个别教师选择喜欢。我们也发现这两本教材的理论内容并非实用性不强,在这两本教材中,大量援引了生活中的政治、文化事例,引导同学们感悟政治和文化理论,只是《政治生活》带有比较浓厚的国家意志、坚定的政治原则和方向,而《文化生活》则具有比较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使得《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在知识的阐释上不如经济那样灵活,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然而,教学也需要理论的支撑,任何学科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一门理论科学,倘若出现理论性缺失,就会影响该学科在逻辑上的严谨性、在阐述上的科学性,从而影响教学的理论深度。当然,这也启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者,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更加贴近实践、实际和时代,使教材更为生动活泼,更加深入浅出。

(2)对课程安排的规律性认识和学生发展能力需求的认识充分,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渐进性和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在被问及“您觉得现有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认为“完全符合”的占0.93%,认为“基本符合”的占80.47%,认为完全不符合的占8.84%,认为“对实际教学影响不大”的占9.77%。数据表明了当前高中政治学科教材的编排顺序基本合理、教师们基本满意。

关于“实际教学中,您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选择课程标准的占25.58%,选择教材的占32.09%,选择考试大纲的占11.63%,选择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占30.70%。各项百分比较为平衡,表明教材、学生实际,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也是重要依据。

在“新课程的六个选修模块中,您认为哪些模块选修价值大”的调查中(多选),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占1.86%,选择“经济学常识”的占51.16%,选择“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占22.33%,选择“科学思维常识”的占28.37%,选择“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占70.23%,选择“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的占40.47%。表明了教师最看重“法律常识”的教育,其次为“经济常识”“伦理常识”,这样的数据是契合常理的。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然而当前中学阶段在必修课程中却没有专门的直接的法治知识教育,显然这就需要必修课的补充。

(3)学科活动多样性不断提升,从而提升了政治学科思维、学科价值和学科素养。

关于“学科活动,您开展的有”(多选),选择“热点时评”的教师占87.44%,选择“小论文比赛”的占32.56%,选择“社会调查”的占41.40%,选择“辩论赛”的占35.81%,选择“演讲比赛”的占21.40%,选择“课堂沙龙”的占25.58%,选择“假期见闻的占37.67%。这些数据表明,教师们普遍重视“热点时评”,“热点时评”易于操作,也十分契合政治课程的时代性特征和政论性特征。也有相当部分教师选择“社会调查”的形式,这也是契合高中政治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其他形式如“小论文”“课堂沙龙”“演讲”有一定的选择量,但相对偏少,反映了当前高中政治课堂形式已经比较丰富,但一些新的形式应进一步大胆尝试。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