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
重阳放纸鹞
非遗风筝据说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907~960)之前称之为“纸鹞”,民间多叫“鹞仔”“鸢子”。深圳的“纸鹞”叫法,明显沿袭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明代陈沂《询刍录》载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新安有 “追月”习俗
非遗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在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诗钞笺记》序:“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和好友相聚,月下吟诗作赋,欣赏花灯,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说。如今广东这一习俗早已淡去,唯独深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乔迁家居新旧俗
非遗深圳村落的老式民居有明显的中原风貌遗存,东部的客家与西部的广府民系均各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西部广府民居,以排屋砖瓦结构为主,房子多为一至三进式或多开式,常见有正门、天井、下厅、中厅、正厅,厅两旁为厢房,天井旁一般为厨房、柴草间;多开式指有二堂二横或三堂四横等,横的房子称“横屋”。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东部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寿辰:男做齐头,女出一
非遗深圳做寿是到60岁以上才“上寿”的,不像有的地方50岁后便开始做寿。60岁做寿以后,逢70、80、90、100岁的诞辰仪式更为隆重。深圳风俗认为“60为下寿、70为中寿、80以上为上寿”。做寿的规模,自然依下、中、上的档次来进行。当然,有人在60岁时认为是人生第一次做寿,也把它“做大”;但也有从来没做过生日的人,到了60岁也不做寿,只是家里人在一起简简单单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出世三朝习俗
非遗在中国传统风俗中,有一套完整的“生育俗”,从求子、孕期、出世、三朝七日、满月、百日到周岁“上灯”,都要进行繁多而不紊乱的风俗礼仪。婴孩在出生的第三天,将迎来生命中第一个隆重的礼仪,即深圳当地的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都非常重视的“行三朝七日”礼仪。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深圳百年婚俗杂谈
非遗深圳的新旧婚俗,离不开《礼记·昏仪》中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这么几个婚嫁环节。纳采就是初步商定婚姻意向,问名是问女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纳吉是卜算婚姻是否吉祥,纳征就是收受聘礼,请期是定婚嫁的日子,最后,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后人虽然对“六礼”的名称多有并省和改易,但内容未变,全过程中又增加了不少琐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后记
非遗我出生于客都梅州,自1985年从嘉应师范专科学校调到深圳市文化局,至今已过去三十七个春秋。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乃至退休之后,一直都与客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深港同心,携手共进
非遗深圳、香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也许是风水轮回,也许是冥冥天意,历史上同属新安县管辖的两块风水宝地,一个成为“东方之珠”,一个成为“改革名城”,在大湾区建设中又同时成为核心地区,在此背景下,深圳、香港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深圳与香港在科技、经济、教育诸方面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在龙岗落成后,香港中文大学创办者之一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以侨为桥”,联通四海
非遗深圳是著名侨乡,历史上大批惠东宝地区客家人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寻求梦想,他们“一条裤带闯世界”,纷纷迁徙海外。他们主要是途经香港到东南亚和南美洲、大洋洲及欧洲等地,如今已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大部分人都入籍侨居国。可以说,“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广大客家侨民下南洋、开矿山、造铁路、办实业,辛勤劳动,在侨居地艰苦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滨海客家,勇立潮头
非遗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窗口。客家民系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支,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在广袤的客家版图上,不同区域的客家人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定位。比如,福建省有“客家祖地”龙岩,江西省有“客家摇篮”赣州。在客家人口最多的广东省,则有“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古邑”河源、“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岭南文化,兼容并蓄
非遗岭南背靠中华大地,面向广阔世界。岭南的地理条件,使其在历史上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为其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环境。但岭南文化并非原生的百越文化,早在秦汉时代,南越王赵佗就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大地。因此,岭南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吸收了原居民的文化传统融合形成,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直接和最核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滨海客家与人文湾区建设
非遗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
历史上同属新安县管辖的两座城市鹤立鸡群,引人注目。其一是“改革名城”深圳,其二是“东方之珠”香港,都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面朝大海,勇立潮头。大湾区战略提出要建设“人文湾区”,任重道远。滨海客家唯有博采众长,融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为一体,做到兼收并蓄,通力合作,才能为“人文湾区”建设添砖加瓦,为“客家学”2023-06-07
阅读更多 -
世界版画集聚地之一的观澜版画村
非遗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大水田古村落的中国观澜版画村,是由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客家古民居改造而成的国际艺术家村和世界版画家集聚的一个基地。外貌沧桑却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已改造成为技术与设备堪称世界一流的版画工坊,集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在这里比比皆是。这里是世界原创版画艺术产业的超级殿堂,也曾是中国新兴木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油画村
非遗文化创新是深圳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作为一座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兴城市,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滨海深圳的客家文化创新也是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美术界,深圳大芬油画村与观澜版画村的实践,便是这种艺术创新的典型个案。
2023-06-07
阅读更多 -
甘坑客家小镇的华丽蝶变
非遗甘坑客家小镇,是位于深圳龙岗的一个客家山村。在客家话中,常用“坑”来形容小溪流和小水沟。古时这里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被称为“甘坑”。清代康熙年间,伴随“迁海复界”,谢文明、单美发从客都梅州来到这里开基立村,结伴而居。不久,多个姓氏的客家人陆续前来,定居于此。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从“大美客家”到阳台山全国山歌邀请赛
非遗深圳客家文化节作为“创意12月”重点活动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不断尝试,常办常新。2013年,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体旅游局的支持下,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深圳博物馆、龙华新区公共事务局共同承办了第七届深圳客家文化节。本届文化节除了常规的“文艺展演”“山歌进校园”“艺术讲坛”之外,还专门推出“大美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新编《客家家训》
非遗近年来,为了大力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不少客家地区都组织专门班子征集、整理客家家训。2013年,梅州市专门成立《客家家训》编委会,向社会征稿,共收到44篇文稿。尔后,梅州市领导委托市教育局召开《客家家训》评审会,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温宪元、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宏海、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谭元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教授房学嘉、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从交响山歌、“客家流行风”到《岭南三韵》
非遗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在客家音乐文化的改革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08年,为酝酿客家山歌与交响乐融汇创新的试验,应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宁、深圳交响乐团团长陈川松之邀,杨宏海参与了《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的策划,并以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的身份,带领王宁教授、陈川松团长以及深圳罗湖区文联主席、客家山歌名家郑钢坚,深圳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客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月照围楼》对客家歌舞进行创新尝试
非遗在筹办客家文化节过程中,杨宏海意识到,传承客家文化要重点关注年轻一代。因此,作为深圳大学客座教授,他多次与深圳大学师生进行座谈。有不少大学生直言不讳,说原生态客家山歌太老土,唱腔也不美,很难让人喜欢。杨宏海耐心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提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理念。他在深圳大学举行“山歌创新面对面”的学术讲座,以师生喜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右起脚学、左起脚学、转身踢脚学
非遗右起脚学、左起脚学、转身踢脚学
2023-05-24
阅读更多 -
云手学
非遗云手学
2023-05-24
阅读更多 -
阴阳混一学、无极还原学
非遗阴阳混一学、无极还原学
2023-05-24
阅读更多 -
提手上式学、白鹤亮翅学
非遗提手上式学、白鹤亮翅学
2023-05-24
阅读更多 -
手挥琵琶式学
非遗手挥琵琶式学
2023-05-24
阅读更多 -
上步搬拦捶学、如封似闭学、抱虎归山学
非遗上步搬拦捶学、如封似闭学、抱虎归山学
2023-05-24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