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非遗

扫码关注

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 美丽石阡幸福家

    非遗美丽石阡幸福家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聚集区域研究系列(融合出版含视频)》之美丽石阡幸福家。

    2023-10-07

    阅读更多
  • 赶山寻找野山参

    非遗赶山寻找野山参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聚集区域研究系列(融合出版含视频)》之赶山寻找野山参。

    2023-10-07

    阅读更多
  • 深圳客家地区的谭公庙

    非遗深圳客家地区的谭公庙

    深圳的谭公庙,只分布在东部的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和大鹏地区,其他街道特别是西部白话(粤语)地区没见有谭公庙。这可能与东部“龙横坪梓(坑梓)葵(涌)”几个街道(大鹏、南澳除外)一直隶属惠州府归善(今惠阳)县,1958年才划回宝安县管辖有关。而这些地区客家习俗包括民间信仰中的谭公庙也与惠州一带近似。谭公庙,顾名思义是祭祀谭公神。谭公神在东江

    2023-06-21

    阅读更多
  • 深圳侯王庙掠影

    非遗深圳侯王庙掠影

    深圳的侯王庙,估计有不下10座,但它们纪念的神明却不一样,分别为西汉留侯张良、三朝宰相陈平,宋代忠臣杨亮节,抗辽英雄杨六郎(杨延昭)和明末大将军陈忠勇等。透过这些庙宇,可见民间对历史英雄人物忠勇、气节的崇拜,以及对和平、安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为后人了解当地民众的民俗信仰和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023-06-21

    阅读更多
  • 龙华三界庙的传说

    非遗龙华三界庙的传说

    深圳有座全市唯一的“三界庙”,它十分独特,与广西浔州府、梧州府及汕头濠江的“三界庙”大不相同。坐落在龙华清湖村山坡上的三界庙,始建于明代,为三开间二进深布局。庙宇木梁瓦屋顶,青灰砖墙,墙上依稀留着描绘“孝悌”的彩绘,屋檐梁上有精美雕画,墙上“重修三界庙碑记”,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所记。碑文载述了三界庙的来历、传说与庙会盛况等。该庙数百

    2023-06-21

    阅读更多
  • 凤凰山之香火

    非遗凤凰山之香火

    凤凰山位于宝安区福永街道东面,山不高(海拔378米),却是深圳的名山。山上山下拥有的名胜古迹不少,如凤岩古庙、凤凰文昌塔、朝阳灵犬石、青牛跃涧留仙迹、圣水灵泉、净瓶洒露、莺石点头、凤凰仙洞、麻蓝仙印、长寿仙井、凤舞石、试剑石和望烟楼等,历代留下不少文人骚客的诗赋题刻摩崖。如今慕名游凤凰山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每年游客达两三百万人次。

    2023-06-16

    阅读更多
  • 羊台山之乌石鼓

    非遗羊台山之乌石鼓

    羊(阳)台山一带的客家人,把巨大的黑色花岗岩石块称作“乌石鼓”,也就是说,羊台山有许多黑色的大石头。羊台山顶的巨石和层层苍翠的林木,组成独特的景观。2004年,“羊台叠翠”入选“深圳八景”。

    2023-06-15

    阅读更多
  • 梧桐山之 “仙气”

    非遗梧桐山之 “仙气”

    梧桐山位于深圳市区东中部,横跨罗湖、盐田两区和龙岗区的横岗街道,主峰海拔943.7米,为鹏城第一高峰,与香港九龙山脉相连。登梧桐山顶,可览深圳市区、香港新界和大鹏湾全景;沿登山道探幽,可见深潭、流溪、叠泉、瀑布等美景,是一个以山体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郊野型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2023-06-15

    阅读更多
  • 七娘山之传奇

    非遗七娘山之传奇

    深圳市东部的大鹏半岛有座海拔867米的大鹏山,又叫“七娘山”,也叫“出粮山”,据说以出产米谷、薯粮、瓜果而取名。山下有个礁险浪急的“七娘滩”。

    2023-06-15

    阅读更多
  • 广府人舞醒狮

    非遗广府人舞醒狮

    深圳狮子舞,简称“舞狮”,又称“省狮”,因为它源自“广府省城一带”;省城的“省”在粤语中与“醒”发音近似,于是人们将“醒目”“生猛”的“省狮”叫做“醒狮”。“醒狮”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和粤中、粤西的“白话”区域。外省人公认广东醒狮为“广东狮”,又称“南狮”,跟北方舞的“北狮”, 从狮子造型和表演套路上都有所不同。2006 年,广东醒狮入选国家

    2023-06-15

    阅读更多
  • 麒麟舞之祥瑞

    非遗麒麟舞之祥瑞

    民间认为神兽的到来寓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添祥纳瑞。过年过节,麒麟舞随着锣鼓音乐一响,显得格外热闹喜庆;后来发展到婚庆迎亲、祠堂祭祖、乔迁入伙等喜事,都请麒麟前来恭贺。清乾隆《归善县志》曰:“……其迎亲,为麒麟狮子兽头,童之载之,击鼓跳跃极为喧闹。”明清年间,横(岗)龙(岗)坪(山)葵(涌)属归善(今惠州市惠阳区)管辖,自然带有东江客家舞麒麟的习俗。

    2023-06-15

    阅读更多
  • 平湖纸龙舞

    非遗平湖纸龙舞

    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村的纸龙舞,60多个队员分舞两条龙,随着铿锵鼓点,龙头上下生猛,龙身左右翻腾,时疾时缓,栩栩如生;当鱼跃“龙门”的时候,龙鱼闹海;当龙出了“龙门”时,却又是游走如丝,蛰伏无声……尤其出彩的是他们的女子舞龙队,舞步比男子队员舞得矫健、敏捷,个个长得不仅青春靓丽,而且身段姣好,加上金黄色的头箍和古色古香衣裤装扮,更是显得身手不凡。男女队员

    2023-06-15

    阅读更多
  • 龙岗布龙舞

    非遗龙岗布龙舞

    龙岗地区逢年过节和吉庆活动,都有大型舞龙的习俗,民间舞龙历史悠久。因此,龙岗街道在2001年被中国龙狮协会授予“全国舞龙之乡”,又相继被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除龙岗外,其他地方如南头、西乡、罗湖和福田均有不少村子舞龙,其中福田区下沙舞龙队的布龙长108米,队员和教练共300多人,有“广东第一长龙”之称。

    2023-06-15

    阅读更多
  • 南澳草龙舞

    非遗南澳草龙舞

    南澳草龙舞,是笔者见过诸种龙舞中颇有南方沿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南澳草龙舞最大的特点——从制作草龙至舞完焚化,只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又叫化龙),俗称“一天龙”。

    2023-06-15

    阅读更多
  • 沙头角 鱼灯舞

    非遗沙头角 鱼灯舞

    鱼灯舞,是在我国沿海渔民的欢庆节日中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沙头角鱼灯舞,又是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民间艺术,它有三点不同于其他地区鱼灯舞的特色:一是专门在夜晚到村边晒谷场或祠堂门口的空地上,由二十几个人手举鱼灯表演。表演场地不用正式舞台,也不需要灯光,只在场地上竖起四根龙柱和绕场蓝色水布,以模仿海底世界场景,观众利用龙柱和鱼灯里的蜡烛光,看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古老染整香云纱

    非遗古老染整香云纱

    香云纱是岭南奇特的一种染整工艺丝绸产品。它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汁完成第一道植物染,再用珠三角地区富含矿物质的河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完成第二道矿物染,酵化贮藏后的每一匹香云纱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九格宫”纹路,成为昂贵的丝绸制品,一直被视为中国面料“软黄金”。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弹纸角、辘铁环与打哔啪筒

    非遗弹纸角、辘铁环与打哔啪筒

    用牛皮纸、白纸或香烟盒拆开的纸折成纸角子,玩时在地上画好相距两至三米的起止界线,然后依次序将纸角从起线向止线抛出,谁的纸角抛得最远且在止线范围内,包括压线者就得“先手”(头名),并排定次序,抛出界线者排最后。第二步即将第一步掷出的纸角全部收集,由“头家”(排第一名者)开始,将全部纸角投向界内,然后逐个用手指弹出。弹的时候,散开的纸角不能碰到别的纸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反线花、也石仔与撩火柴骨

    非遗反线花、也石仔与撩火柴骨

    又叫做“挑花”,多数是由两个女孩子或两位妇女玩的手艺游戏。两人玩时,先由一人取一段红绳或红丝线或者橡皮筋,连接成圈,套于两手的中指、食指和无名指中,穿成五星、星中星、六角、角中角等图案,然后让对方翻出新的图案,接着再互翻,直至谁翻不出新的图案为输。反线花是培养女孩心灵手巧的游艺,母亲多半在空闲时间教女儿几招,所以乡间的女孩几乎自小都会。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打玻子、打水漂与打棋螺

    非遗打玻子、打水漂与打棋螺

    又称作“弹玻子”。玻子,即深圳当地孩子们常玩的小玻璃珠子,是多人玩的一种竞赛游戏。三五个小朋友,人手一个玻璃珠子,把玻璃珠子捏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中,用拇指出力一弹,小玻璃珠子被弹射出老远。这种玩法,主要是像如今的“打桌球”一样,在两三米远的地上挖三个小小的洞,看谁先把玻子弹进小洞,最先进了三个洞者为胜。入完最后一个洞即有资格随意打击其他对

    2023-06-14

    阅读更多
  • 跨背囊、跳格子与坐手轿

    非遗跨背囊、跳格子与坐手轿

    在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的年代,乡间孩童自创游戏,自寻娱乐,度过一个个野趣、欢乐而难忘的童年。跳绳、踢毽子、捉迷藏、“打滨滂”(游泳)、装雕(鸟)仔、烧黄蜂、捉“金边甴曱”①、窑番薯和戽鱼等普通游乐暂且不说,现只釆撷其中几种有当地特色的玩法做简单介绍。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为何做冬大过年(下)

    非遗为何做冬大过年(下)

    既然说“做冬大过年”,深圳民间又是如何“做”的呢?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记载:“十一月冬至,有事于家祠,必宰鸭为敬云。”也就是说冬至那天,到村中奉祀祖先的家祠祭拜,祭祖的祭品以鸭为敬,客家人称这天为“拜祖公节”。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为何做冬大过年(上)

    非遗为何做冬大过年(上)

    深圳当地人过冬至,沿袭古老的叫法,称作“做冬”。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属民间农事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重要的传统节俗。旧时对冬至的重视程度,有两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为证:“肥冬瘦年”和“冬至大过年”。

    2023-06-14

    阅读更多
  • 重阳放纸鹞

    非遗重阳放纸鹞

    风筝据说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907~960)之前称之为“纸鹞”,民间多叫“鹞仔”“鸢子”。深圳的“纸鹞”叫法,明显沿袭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明代陈沂《询刍录》载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新安有 “追月”习俗

    非遗新安有 “追月”习俗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在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诗钞笺记》序:“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和好友相聚,月下吟诗作赋,欣赏花灯,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说。如今广东这一习俗早已淡去,唯独深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乔迁家居新旧俗

    非遗乔迁家居新旧俗

    深圳村落的老式民居有明显的中原风貌遗存,东部的客家与西部的广府民系均各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西部广府民居,以排屋砖瓦结构为主,房子多为一至三进式或多开式,常见有正门、天井、下厅、中厅、正厅,厅两旁为厢房,天井旁一般为厨房、柴草间;多开式指有二堂二横或三堂四横等,横的房子称“横屋”。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东部

    2023-06-14

    阅读更多
 35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