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一日看尽华夏与世界:锦绣中华与世界之窗的建设故事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游客们如痴如醉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时,也传出了批评声。一位国外游客对别的都赞不绝口,但对厕所的档次和管理跟不上颇有微词。回去后,他给马志民写了一封尖锐而善意的信,说,“你们的厕所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你们仍然是不会得到世界的尊敬的”。

马志民一遍遍翻看着信件,内心很是震动。他对清洁工说,看看,你们的工作也是多么重要!华侨城的洗手间硬件和软件随即很快得以整改,清洁、温馨、人性化。游客步入洗手间,一时呆住了,似乎进了高档宾馆,清洁工面带微笑,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递手纸、拧水龙头或喷香皂液,甚至还有梳头、擦皮鞋等内容。

游客们颇为惬意,甚或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夸赞说,洗手间是“锦绣中华第 81景”。一位如厕的台湾学者说,锦绣中华的洗手间管理得这样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

游客自身也“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一些人素质没跟上来,喜欢随手扔垃圾。锦绣中华的清洁工并不责备和抱怨,而是服务更加勤勉。游客手中垃圾一落地,清洁工便立马上前清扫;游客视若无物,继续扔弃,清洁工依旧像脸上灌满春风,不急不躁,又跟上去清扫。游客终于脸红了,管住了手,不再乱扔。

马志民很欣慰,在《华侨城报》刊登了一封信,深情称赞清洁工,“正是千千万万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平凡的劳动者,谱写了我们伟大民族许多辉煌的篇章”,“我怀着诚挚的心情,衷心感谢你们,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锦绣中华开业的第一年,足足有 430万人次蜂拥来过。这一年,北京人口 1000万,也就是说,差不多半个北京城的人来了一趟锦绣中华。华侨城因而一年多就赚回了 1个亿的成本,马志民和麾下干将们的笑声,像深圳河翻涌的波涛一样激响。

马志民并未因此陶醉而止步。

他耳边似乎又响起廖承志生前的一句话,要以祖国“上下五千年,纵横九百六”的历史文化和大好河山作为团结海外侨胞的纽带。马志民想,锦绣中华是纵向展示我们的文明脉络,那么横向呢?深思后,他想到了创建“中国民俗文化村”,用民俗村来横向表现民族大家庭的现实景象。这样一来,两个园区就能实现经纬相交、一脉相承。

有了锦绣中华的成功,创建民俗村反对的人就少多了。

但马志民慎之又慎,深恐触及敏感的民族政策。他先是派出多路人马深入边疆或其他民族地区“采风”。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建筑资料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装饰物等,都被一一采集上来。随后,他又请来专家指导,对各景点的安排、名称和 56个民族的平衡等认真研究,一个民俗村鲜活的蓝图也就呼之欲出了。
1991年 10月,中国民俗文化村在锦绣中华的西侧呱呱落地。园中共有 27个村寨,都按 1 ∶1的比例而建。布依族的石头寨、摩梭人的木楞房、哈尼族的蘑菇房、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这些建筑无一不与真身无二,游人到此,恍惚间已到了塞外边关。

除了民族风格的建筑,还能看到海南的椰林、西双版纳的古榕树、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和傈僳族的刀杆节……民族风情、民族艺术和民族小吃次第展现,令游者乐不思蜀,迷醉在“二十七个村寨,五十六族风情”的民俗博物馆里。

深圳特区的倡议者邓小平,便是一名特殊的游客。1992年 1月 20日上午,春寒料峭,第二次视察深圳的邓小平携家人乘车来到了华侨城。

马志民先已得知消息,原本部署园区暂停售票,不对游客开放。邓小平听说后不同意,说不要影响对游客的正常开放。马志民只好照办,恢复售票,华侨城的员工们也可以免票进入园区。

邓小平先来到中国民俗文化村。四周已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广场上正表演威风锣鼓、踩高跷和腰鼓,热烈欢迎这位与深圳有着特殊缘分的老人。

马志民陪同邓小平登上电瓶车游览,一路介绍华侨城及锦绣中华、民俗村。邓小平听说民俗村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万多游客,抱歉地说:“哎呀,今天恐怕要受影响了。”

马志民笑着解释:“今天不是节假日,游客会少一些。”邓小平才放心了,说:“那就好,那就好。”

电瓶车顺着民俗村的主环道徐徐而行,经过壮族、苗族、布依族、纳西族、黎族等村寨和陕北民居,在藏寨前缓缓停了下来。邓小平下车后,步行到民俗村寨,欣赏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声中,他兴致盎然,不停地鼓掌。

随后,马志民又陪同邓小平步行来到锦绣中华景区。看到逼真的乐山大佛,邓小平微笑说:“这是我们四川的,我很早就去看过。”景点前的摊柜摆售旅游纪念品,邓小平健步上前,观看了各种旅游纪念品,还向售货员打听价格。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