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史事典籍
-
关内关外
近现代史事1982年始,一道铁丝网如同铁幕落下,将深圳分割成两个世界。这条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畔仔角,西到南头后海安乐村,计有16个陆路关口,1个水上关口,全长84.6公里,由2.8米高的铁丝网和沿途的巡逻公路构成了一道“二线关”。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深港之根三万年
近现代史事距今7000至6000年的黄地峒遗址上层、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则“兄弟”“堂兄弟”众多。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了20多处距今7000至6000年的同时期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地带是深港两地合围的大鹏湾沿岸。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沙头角故事
近现代史事三百多年前,清政府废除《迁海令》,荒芜已久的沙头角一带才渐有人迹。最先迁来的是一户吴姓客家人。吴氏起源于河北沧州一带,历经数代南迁,至大埔,再至博罗,其中一支迁入沙头角地区,于康熙年间定居在新界山咀村。随着人口增长,山咀村分出一支迁至沙栏吓村,开村始祖为吴氏第八十八代后人吴尚儒。沙栏吓村即位于深圳盐田沙头角。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深圳速度”的起点
近现代史事罗湖区嘉宾路与人民路交会处,有一座21层高的楼房,在现代高楼环绕之中显得那样老旧。这就是国际商业大厦,也是“深圳速度”的起点。有人说,正是国商大厦创造的五天一层楼建设速度,才激发出后来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2024-09-10
阅读更多 -
奔腾的深圳河
典籍著作《奔腾的深圳河》以深港两地的界河深圳河为切入点 ,紧密围绕“奔腾的深圳河”,记述了两地血脉交融、荣辱与共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深港两地的历史变迁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从“一条河”“两座城”出发,讲述了由深圳河串联起来的深港两城相生、相离、相合的不可割断的血脉之情以及近代中国百年耻辱史;讲述了深港两地的融合与发展直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跨越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文化拓荒记
近现代史事当年的深圳,除了一个陈旧的有线广播站外,全市几乎没有任何传媒工具,被人戏称为“文化沙漠”。一天,时任宣传部部长李伟彦与同住在新园招待所的吴南生散步。吴南生说,特区需要办一张报纸,要有个宣传喉舌,你考虑考虑。
2024-09-10
阅读更多 -
往事,那年的深圳
近现代史事王石在自传《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1983—1999)》中记录的最初的深圳记忆。那一年,他27岁,住在一个建筑工棚里,枕头下的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已被翻烂。
2024-09-06
阅读更多 -
不能在试办特区问题上开国际玩笑
近现代史事吴南生晚年回忆:“中央决定试办特区之后,海外的朋友对我说,你们中国是没有法的。无法可依,无规可循,要人家来投资,谁敢来呀?我感到当务之急就是要起草拟定一个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审议批准的有权威的法规。特区要同国际市场打交道,我们不能在试办特区问题上开国际玩笑。”
2024-09-06
阅读更多 -
竹子林
近现代史事深南大道边的竹子林一派繁华,商场与高楼林立,很难让人联想到竹林的幽静。竹子林,一个地名里承载的是拓荒者沉甸甸的往事与记忆。
2024-09-06
阅读更多 -
工程兵
近现代史事深圳首批庞大的移民群体是来自东北、湖南等地的基建工程兵。这支部队在大裁军时撤销改编了,它的番号早已成为历史。
2024-09-06
阅读更多 -
拓荒牛
近现代史事建市之始,市委领导一直想立一座雕塑,以彰显深圳精神。很多人想到了大鹏,深圳有“鹏城”之称,且大鹏展翅意头很好。
2024-09-06
阅读更多 -
深圳非遗·第一辑
典籍著作根据《深圳非遗》在册资源的专题记录,我们分门别类梳理出医药、美术、音乐、技艺、民俗等五个类别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合计 40 多例、20 多万字,形成《深圳非遗·第一辑》图书,将每一例非遗项目分成非遗名片、项目特色、精编访谈和传承活化等四个维度解读,并辅以精选专题图片,诠释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故事。期待今后我们在《深圳非遗》
2024-09-03
阅读更多 -
“炒鱿鱼”
近现代史事罗湖区的竹园宾馆还在,如今在深圳,只是一家普通宾馆了。谁也看不出,在当年,这是深圳第一家装有空调的豪华宾馆。
2024-08-30
阅读更多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近现代史事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庆典上,写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业区彩车驶过天安门。亿万人从电视屏幕中看到这个口号,从此,这个口号家喻户晓。
2024-08-29
阅读更多 -
横站
近现代史事发蛇口,建设特区,是在充斥计划经济思维痼习的土地上搞市场经济,困难之多,阻力之大,连袁庚自己以及其他改革者都始料未及。袁庚选址蛇口,有人上告他为家乡谋私。袁庚租了个50平方米的居室,有人上告他在香港住豪华别墅。更严重的是指责他办租界,搞殖民地,卖国,文章都登到大报上,说蛇口搞资本主义,只剩下五星红旗还有红色。还传说某省一位领导干部看到蛇口的做法
2024-08-29
阅读更多 -
4 分钱惊动中南海
近现代史事当年的蛇口,急需新建一个600米长的顺岸码头,使运送建设物资的船只能够正常靠岸。工程开始得并不顺利,几百米远的距离,工人每人每天8小时只运二三十车土。计划经济的劳动用工制度是“铁饭碗”,有了工作,多干少干,工资照发。这样的进度让袁庚非常着急。为了提高效率,码头工程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每日工作定额为运送40车土,超过定额的,每车奖励4分钱
2024-08-29
阅读更多 -
港商刘天就
近现代史事深圳的改革开放历史,绕不开一个香港商人,他便是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他是第一批来深圳办合资企业的人,比李嘉诚、霍英东都要早一步。
2024-08-29
阅读更多 -
金饭碗
近现代史事一个偏僻小镇,一下来了这么多人搞建设,住在哪里是一个大问题。时任深圳市房管局副局长骆锦星接到任务,必须在一年内建150套干部住房。
2024-08-28
阅读更多 -
东湖丽苑
近现代史事如今,位于罗湖爱国路的东湖丽苑显得那样老旧,每户五六十平方米大的房子,是早已淘汰的户型。没有电梯,爬楼全靠双腿。墙壁斑驳,四处可见水渍印痕。进门左侧围墙上,嵌有一块方形金字牌子,上书“深圳物业管理第一村”。
2024-08-28
阅读更多 -
只做不说
近现代史事1979年9月20日,谷牧受中央委托,到广东落实先行一步工作。谷牧说:“办特区,就看你们广东的了。你们要有点像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的精神,受条条框框束缚不行。”习仲勋当场说:“南生,你来当中国的孙悟空吧。”最终决定由吴南生负责广东三个特区的规划和筹建工作。1980至1981年,吴南生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2024-08-28
阅读更多 -
要杀头,杀我好了
近现代史事吴南生分明儒雅之士,却是中国改革开放一大猛人,有“孙悟空”之誉。1979年初,吴南生到久别的汕头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重返故园,眼前一片破败,比他童年时还穷。他回忆,那段日子晚上睡不好觉,闭上眼睛就想,当年豁出命闹革命,可不是为了眼前这样一幅江山呵。他切身感受到,必须改变。
2024-08-28
阅读更多 -
吴南生
近现代史事吴南生,少有文才,未及束发,即有文章见于报端。好潮戏,曾亲为编剧。善书法,“师承”二王,又兼得明人大家笔意,自成一体。
2024-08-28
阅读更多 -
洽谈办
近现代史事20世纪80年代初,老街以至整个深圳最好的建筑也就是深圳戏院了。洽谈办就设在戏院二楼的演员化妆间。当时的深圳海关,只要看到文件有洽谈办、外贸局两个图章,货物立即放行。
2024-08-26
阅读更多 -
001号协议
近现代史事1978年12月18日,深圳轻工工艺品进出口支公司、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加工厂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办石岩上屋热线圈厂,协议编号001。这是深圳,也是全中国第一份“三来一补”协议。
2024-08-26
阅读更多 -
去新园三毫纸
近现代史事那时候的深圳实在是荒凉。火车通了,但慢,从广州到深圳,往返需要一天。开汽车更慢,公路基本是砂石的,好几条河没有建桥,汽车靠渡船摆渡。深圳火车站其实只是个露天棚子。下车后最醒目的是那座数十米高的罗湖山。车站外是条高低不平的泥巴路,从车站到老街,还要穿过农田荒地,步行几里路。
2024-08-26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