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巷中总见一身影:大万世居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09 人已围观


相关资料是这样介绍大万世居的整体结构的:
 
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从平面布局来看,大万世居近似矩形,也有人称之为“宝斗”(旧时一种放行赌具),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形成多层复合结构。通面宽124米,通进深133米,三堂六横四角楼布局。围屋内有祠堂1座、望楼1座、门楼3座、角楼8座,另有一定数量的外围屋、排屋和堂横屋。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门楼。外围有高墙相连,高墙由泥沙、石灰和石块夯筑而成。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屋前后各有一条天街。
 
“端义公祠”是大万世居的核心区,曾氏家族先祖灵位设于此供后人祭拜。祠堂格局为三进二天井四厢廊,三进又分上中下厅,每排房屋十一间。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现在还保留有清代中期风格的柱础。
 
时光流转,烟消云散,依然留存在地面上的事物,皆是故事的证据,建筑尤为大宗。没有它们立此存照,故事再悲壮,也显得虚空。大万世居是深圳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围屋。有这两个“最”字,故事即使不是惊天动地,也颇堪反复玩味。
 
一个背景:海盗猖獗的元明时,便有海禁政策,明太祖甚至有“寸板不许下海”之令。清朝初年,为了禁绝郑成功部队的粮饷和物资供给,更加彻底地切断海内外经济联系,朝廷下令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30~50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曾有记载:福建某县在迁界的过程之中,两万多人当场被屠杀。政策执行之惨烈可想而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收复,海禁政策取消,又令百姓回到自己当初居住的地方。难民们老的老死的死,不可能全部回来,就号召内地居民迁往沿海,开垦田地。此一时,百姓苦;彼一时,百姓苦。大万世居的先人,就是这外来迁入人流中的一支。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简辉、曾简良两兄弟从当时的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迁徙到坪山龙背村开基立村。可以想象,所谓立村,不过是两个人临时搭起的一个简陋住所。在岭南的酷热中,阴冷中,台风中,艰难度日。兄弟二人最初在赤坳以烧炭为生,周围的山上,密林深处,虎狼出没,毒蛇穿行。人少兽多,兽不惧人,乃至主动出击。兄弟二人携棍棒在身,亦防不胜防。终有一天,弟弟曾简良为饿虎所噬,待到发现时,仅剩一腿,身后也没留下一儿半女。曾简辉抚腿痛哭,慨叹苍天无眼。
 
但一路从北闯到南的人,骨子里还是有一股原始的生命力。曾简辉披星戴月,日夜出力,从零开始,购田、开商铺,终于一步步成为富户,此后又多次往返故乡,将五副先人的遗骸移来坪山,择吉地安葬。取骨骸,莫如说是汲取生命的力量。有它们在身边,其牵连的观念与传统便如源泉汩汩,天不旱,便不断。
 
《坪山风物志》中说,曾简辉生三子:长子元庆、次子元文、三子元恭。元庆、元文留在虎背村,元恭迁至坪山三洋湖村。元恭生四子:长子仁周,迁至坪山石灰陂下屋;次子传周(字端义,号静轩),迁至现大万世居;三子佩周,迁至坪山石灰陂上屋;四子信周,留居三洋湖村。
 
大万世居的创始人,乃曾简辉的孙子曾传周。根据《大万曾氏重修族谱》的记载,一世祖曾传周年轻时家境贫寒。祖父虽已在本地立足,但仍无法保证后世子孙全都坐享其成,此亦非开基者初衷。每个人都要找寻自己新的着力点。
 
曾传周也是和祖父一样的传奇人物,能擘画建成这么大一座院落,怎么可能是平庸之辈。
 
传周年轻时靠牧放鸭鹅和给人推独轮车运石灰维持生活。从事最基础的体力劳动,且有了一定的积蓄,可见脑子还是比较活络的。可惜因好赌又散尽家财,逐渐衰落。中国人对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似乎有着穿越千年的执念。所谓安居乐业,安居排在乐业前面。别人的房屋一个个建起来了,自己还住在小棚子里,不免被村民邻居歧视。一个有自尊的人,会正视歧视而非仇视。终一天,因为向亲人借钱被拒,曾传周深感羞辱,决定痛改前非,彻底戒赌。他回到家中举起镰刀,对准自己右手的拇指一刀下去。此所谓切肤之痛。“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的说法不知是否源自此处。有人发狠是向恶,有人发狠是向善,方向之偏差,决定了每个人的结局。那个时代,一个无权无势的农民,定无一夜暴富的可能,稳扎稳打,兢兢业业也能换来广田大屋,全拜社会安宁,天高皇帝远,少有敲诈勒索之赐。客家人注重农桑和读书,轻视经商,但改变生活状况,更多情况下还是要靠经商。曾传周在坪山、龙岗、淡水等地开办了油糖厂和许多店铺。日积月累,家业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开始兴建围屋,名为“大万世居”。
 

▲这个恢宏的建筑,最初不过是一个人的执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