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巷中总见一身影:大万世居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09 人已围观
大万世居于乾隆中期奠基,历经数十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终于建成。曾传周携自己的三个夫人和七个子女入住。此后几十年、几代人又陆续拓展维修,依然不改初貌,且能使其丰满,证明一开始就有个整体规划。鼻祖胸有成竹,为后面留余地。仅举一例。祠堂和中楼等建筑的屋脊全用瓦片垂直堆砌而成。据称这是为了让后人在家业败落时,尚有瓦片可用于修补漏瓦之屋。而继任者都按部就班,一代接着一代干。其间若有一两个行动跳脱,我行我素,那就很麻烦。根基的稳重消弭了突发的轻狂。偶然之中有着必然。
民间有两句话:其一,“三岁看老”,是对犯错的年轻人彻底放弃了;其二,“浪子回头金不换”,是对犯错的年轻人还抱希望。二者或为真理的两极,一些时段可以相互转换,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具现实指引性。当下的例子,我的一个表弟,当年也曾打架赌博,没少让亲人担心操心。后来一个巨大打击令其幡然醒悟,从此踏实工作,成为一个家族的顶梁柱。曾传周家业的由衰到盛,不是故事的高潮和终结,而是开始。大万世居修成以后,故事还在延续。虽无正史实录,却有大大小小的碑刻、匾额与楹联存留,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字记载,言简意赅,携带的故事和价值观至今仍可供后人反刍。仅简单举几例:
“赞政宏才”木制牌匾,阴刻,挂于端义公祠中厅左侧墙壁上。上款残缺,下款为“乾隆五十六年选职员曾端义立”。据族谱记载,曾传周敦厚诚实、仗义疏财。乾隆末年,惠州水患,其携长子曾光斗(曾汉津)积极捐纳赈灾,被朝廷分别诰授儒林郎捐职员和捐监生。有了功名,身份上便高人一等,在彼时彼地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急公好义”木质赠匾,阳刻,挂于端义公祠中厅右侧墙壁上。据旧谱及口碑资料,曾汉津同其父一样乐善好施,当地太守曾以“急公好义”“惠济桑梓”二匾相赠。可见传周二代已是有头有脸的乡绅,与官府打交道已成日常。
“州司马”木制牌匾,阴刻,挂于端义公祠中厅左侧堂梁上。上款已缺失,下款为“嘉庆八年候选直隶八州曾鸣岐立”。曾鸣岐是曾汉津之长子。曾传周的长子长孙,时为州同知,五品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入朝为官,是历代农家子弟光宗耀祖之事。三代人,呈上升趋势,一步一个台阶,让偌大一个院落根基越来越扎实。
“其旋元吉”石匾,最早位于牌楼正中,外向一面以欧体阳刻“勿替引之”四字,内向一面以欧体阳刻“其旋元吉”四字,篆刻年代不详。“勿替引之”出自《诗经·小雅·楚茨》,意为,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废弃祭礼的法度,要把它承传下去。“其旋元吉”出自《易经·履卦》,意为:察看自己的行为,如果符合礼仪,就实践下去,一生大吉。此匾足有百斤重。民国十五年(1926年),一个来访的江西风水先生说,牌楼挡风水,需要拆除。石匾遂下落不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匾突然出现在围屋左前方几十米外的一条水沟上,被人当桥使用。村民熟视无睹。1984年,大万世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石匾被抬回,置于正大门旁边。一块石匾以自身经历写尽人间冷暖。
院落中,此类匾额还有一些,它们像礁石一样,被时间冲刷得越来越光滑,越来越明亮。
很赞哦! ( )
上一篇:巷中总见一身影:老街寻标配
下一篇:市场经济下的文学新潮:打工文学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