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巷中总见一身影:小区旧事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0 人已围观


某一个门口附近有一空地,有一两百平方米,摆放着一个个蓝色长方形塑料盒子,里面种着各色植物,最靠边的盒子里长满罗勒(又名九重塔),开白色小花,有强烈味道,据说是做披萨饼的重要食材。我喜欢闻那个味道,类花大姐,却不令人厌,介于香和臭之间。这边迈一步,就是香;那边跨一步,就是臭。它死死地定在那里,绝不再越雷池半步。每次见之,第一时间都想不起全名,只记得一个“勒”字,然后反复想,才恍然大悟。其他,有茉莉花,有夜香牛,有石榴、剑兰、枇杷、豆角,有黄色的卷曲的忍冬花。远望一片绿,近看都有自己的想法。人行其中,似与想法碰撞。
 
显眼处立一标牌,上书:“龙井社区中草药科普园”。旁边的“社区之窗”公告栏中,贴着常见中草药功效及中医知识等内容,如推拿、刮痧、针灸、拔罐之类,看上去是刻意制造了一个社区主题,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砸出一点小声响。

几处突兀之地。
 
这个微小的科普园旁边,有一巨大土堆,方圆几百平方米,夹在两座楼中间,四周以水泥固定住,还有一白底红字警示:“危险边坡,请注意安全。”猜测,或为一小山,盖楼时未及削平,建成后更懒得管它;或是人为积成的一个土堆,因地制宜,废物利用。非虚言,土堆上面有一个破败水泥建筑,柱子上披挂着绿色的藤类植物,以致看不清其本来面目。建筑四周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凭高远眺,堪与楼齐。该土堆在这居民区里居然营造出荒山的感觉。站在下面,抬头望,似乎可见多年前的人在上面烙下的影子。一件事发生了,消失了,无声无息。曾经的征战埋在地下,连一滴血都看不见。轰轰烈烈的恩爱,在夜空中飘散,天亮后一切全无。若能留下一点点记号,也只是上天的无意之举。如果从开天辟地算起,发生的所有事都堆积在地面上,一定如垃圾山高耸入云,又脏又臭,所以就一边发生一边抹掉。就像小时候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把辛辛苦苦写在黑板上的求解过程擦掉,白色粉笔末飞散到他的头发上。露出地面的这些故事,经风吹雨打仍不离开,看上去是一点点,却时刻透露出无限的酸甜苦辣。面无表情的人们从那里走过,自然是熟视无睹,只有我这种善于察言观色的人,才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但我什么都不说,蹲在那里,像看电影一样,不错过一个镜头,一个人迹。我一动不动,神思恍惚地跟着进入他们的故事。
 
广场亦突兀。绕过土堆前行,小区中间高出一块的地方,即是广场,要上几级台阶才能进入。虽是在平地上盖了一个社区,却多了高低错落的视野和体感,不知最初的设计者有意还是无意。即使无意,胸中亦有丘壑,凭着直觉,从无到有,抵达了今天。
 
边缘罗列着健身器材,蓝色、红色,陈旧而结实,分别为:室外漫步机、肋木、腰背按摩器,等等。

深圳社区广场的灵魂必为大榕树。无榕树者,徒有其表也。此处的大榕树居于广场中间,照例挂着毫无美感的告示:“禁止爬树,如有意外,后果自负。”一圈白瓷砖花坛把树围将起来,花坛上零零星星坐着几个头发花白的人。他们和树缝里渗透下的荫凉一样老旧,都穿着花格子衣服,绸布短衫上的蝴蝶逼真欲飞。个个鲜艳,几乎没有素色的。看身材,要么太胖,要么太瘦,没一个适中的,恰如到了这个年龄,很容易做什么都不对。而他们又都看不出年龄,说六十也行,说七十、八十也行,一“老”字概括可也。混混沌沌,一团和气,一旦具体化,他们便如被撒了盐的鼻涕虫,转眼化掉了。
 
广场上面有三座建筑。一个小亭子,四角朝天。一个穿黄马甲的清洁工,女,亦老,正坐在那里刷手机。一座建筑稍类碉堡形,有室外楼梯,上书“×××执法中队”。一座三角形的小屋,铁链子锁门,门楣上挂着一条肮脏的横幅:“庆祝新安街道龙井曲艺社成立23周年”,红底黄字,上面落着灰尘,保守估计已挂了几个月,不保守估计,或许几年了吧。多盯几眼,一个故事悄然显现。曾经一伙儿什么样的人组织了这个曲艺社,是男是女,是强是弱?他们是真的热爱,抑或只是敷衍上面的指令?如今这个曲艺社是寿终正寝了还是处于风雨飘摇中?恍惚中,似看到几个人走出来,他们拎着锣,抬着鼓,夹着二胡,手拿快板,化着浓浓的妆,头发盘得高高的。他们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老年人,而是各怀绝技的表演者,可以做连续的空翻,可以背诵全套的《报菜名》。这些绝技如雕刻刀一样剥离了他们身上的泥土,让每一个人都清晰起来。他们的爱与恨,酸甜苦辣也披上了光环,成为不可复制的故事,一股脑儿地向我走来。我轻轻抚摸这些故事,身形渐渐与他们黏合在一起,心脏重叠成了同一个心脏。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