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新都市文学的前景 ——兼与张波商榷

作者:杨益群 来源:《深圳新文学大系: “新都市文学” 卷》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3-01-31 人已围观



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都市文学”的沿革和发展,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国的“城市文学”是伴随着我国古代的城市的崛起、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抑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城市文学”都曾有过不俗的发展,也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到了当代,随着农村、农业地位的提高,“乡村文学”得到蓬勃发展,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城市文学”根本无法与之比拟。直到新时期后,“城市文学”才又得以复苏和发展。毫无疑义,“乡村文学”和“城市文学”日后仍会继续发展。但是对于这一度曾被冷落了的“城市文学”,我们应该满腔热忱地加以扶植,作家们理应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城市,这恐怕也属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其理由是:

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橱窗。通常,都市、城镇作为国家和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消费的中心,具有农村乡野所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价值。而城市文明和城市发达程度,往往成为国家和地方上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检验尺度。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相当程度上是有赖于城市文明的发达。同时,城市又凝聚着人类的伟大创造才能与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精英的荟萃地。城市生活在国家生活的发展中常常居于超前地位。因此,文学对于城市生活的描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也必然具有某种超前性。“城市文学”对于促进全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和精神的升华,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猛增,城市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截至1993 年底,全国实有建制城市已达五百七十个,以天津、上海、厦门和广州为中心的沿海地带四大城市群正迅速崛起。这种趋势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少人能不与城市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很少人能不受到城市的影响。无止境的文艺创作会因现代都市丰富、多样和复杂的变化而更加生动。反映都市社会世相,把握都市人的心态、情感、意识的“新都市文学”,也必将在新的艺术形式方面有所发现和开拓,而新的艺术形式又必然最能契合未来新都市社会的特征。

三、城市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政治与商业的中心,而且也是联结国内外的交通枢纽,信息灵通。它不仅联结着广泛的人际关系,而且集中着种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对城市的描写,比“乡村文学”更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踏步推进和经济的腾飞,我们可以预想,不久的将来,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必将相继涌现。深圳因为得风气之先和地理上毗邻香港的优势,在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有可能成为与香港唇齿相依、互为补充的姊妹城,也是我国最有实力和可能率先迈入国际性大都市行列的城市之一。国际性大都市的出现,自然有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也应该在国际性大都市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新都市文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诚如《特区文学》编辑部高度概括的:“‘新都市文学’是时代的产儿”,“是新时期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前进的见证者”。而新时期文学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我国城市新旧交替的时期,旧有的开始动摇、崩溃,新生的尚无从建立。新时期文学不可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摹画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模式,而只能表现出一种矛盾重重的、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活的样态。因此“新都市文学”不仅要反映城市的成长与壮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应该深入地反映城市新旧对立、新旧交替的历史冲突和矛盾。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都市文学”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镜子,反映这个时代的某些本质,并使自己与以往时代的“城市文学”有根本性的区别。这是发展“新都市文学”值得注意的首要问题。

发展“新都市文学”,还必须尽快确立当代“新都市意识”。同母体文化相比,城市文化实属民族文化系统的新生儿,是传统与现代的组合。但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发展潜质的文化,则是具有现代意识并蕴含着未来趋向的“新都市意识”的文化。在新时期文学中,这种“新都市意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都市中,体现在都市人的新思想、新价值观念及信仰和行为规范上的新都市文化意识,就是“新都市意识”。目前,在“都市文学”创作中,不少作家还缺乏自觉的“新都市意识”,有的还停留在市井形态创作上,这的确影响“都市文学”的发展。这就要求作家必须从自身的情感、眼光和价值尺度上尽快进行校正和转变,包括对陈旧的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都市意识的清理、扬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的更新和调校,确立起全新的、正确的当代都市意识,并能够以自觉的“新都市意识”来艺术地观照都市、表现都巿,使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都市文学”出现,填补文学领域里的空白,开始由“农村文学”向“新都市文学”大转移。我们深信,在 “新都市文学”这朵艳丽的报春花的映照下,只要大家齐心耕耘,不仅在《特区文学》,而且在全国也必将会出现丰姿多彩的“文学新都市”!


                                                                                                                                                                原载《特区文学》1994 年第4 期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