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
-
走向新的地平线 ——谈深圳的“打工文学”
文化作品本文分析了深圳打工文学现象的形成、阐述了打工文学的特点和作者对打工文学的期望。原文收录于《思想树》,海天出版社1994年出版。
2023-01-10
阅读更多 -
青春驿站
文化作品本文梳理了“打工文学”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并指出了打工文学存在的不足,寄望打工文学能更上一个层次。原文收录在《在南方的阅读:粤小说论稿(1978—1996)》,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023-01-10
阅读更多 -
打工文学与文学史
文化作品作者尝试将打工文学和知青文学进行比较,提出“只要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没有最后完成,打工群体便将长期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将不得不真正
地正视他们。”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者认为“打工文学”终将堂而皇之地进入文学史。“2023-01-10
阅读更多 -
市场经济下的文学新潮:打工文学
文化作品杨宏海和尹昌龙两位深圳文化学者对打工文学的特性和意义进行了解读,呼吁批评界或理论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原文最早发表于《广州文艺》1996 年第7 期。
2023-01-10
阅读更多 -
巷中总见一身影:大万世居
文化作品大万世居乃一围合式建筑。若航拍,可见方方正正的一个极大院落。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个村子。村中人都姓曾,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二百多年间,后代们在这里出生、长大、离开,同他们饲养的牲畜、鸡鸭,草窠里的小虫,一起过完了酸甜苦辣咸的一生。小虫变成了泥土,鸡鸭留下几根细骨,而离开的人,将自己的气息扔在偌大一个空间里。
2023-01-09
阅读更多 -
巷中总见一身影:老街寻标配
文化作品深圳有一些称为老街的地方,以保留历史风貌为初衷,将一些曾经人气很旺,后来老化、落寞,一时半会儿又不方便拆掉的墟镇重新梳理包装,试图使之聚拢人气,焕发活力。除“老街”二字,有些则以“小镇”“古镇”等自号,性质都差不多。深圳建城历史不长,这样带着农耕色彩的街路尚能挺得住高楼大厦碾压。再过些年,它们是否存在,还真不好说。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打工世界与打工文学
文化作品著名文化学者杨宏海对”打工文学“和几位代表作者的作品分析。原文发表在 《当代文坛报》1991 年第4 期。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打工妹在“夜巴黎”
文化作品黎志扬的”打工文学“代表作,原作品发表在《广州文艺》1995 年第2 期。
2023-01-09
阅读更多 -
巷中总见一身影:冬至上街图
文化作品放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地还叫作宝安县沙井镇),也确实算一条大街。今日街路,两边店铺林立,仿佛时间凝滞,依然是彼时样式。有肉铺、五金店、杂货店、理发店、搪瓷店、打印社、口腔诊所等。或因房子低矮,老街显得风大,立于街头,有头发飘飘之感,秃头则有突然一凉之感。并不冷,阳光透彻。白皙少女笔直地站着,手持冰淇淋,和跨坐在摩托车上的小伙子聊天。每次经过
2023-01-09
阅读更多 -
街巷志:立足于深圳的城愁
文化作品这些年的很多个周末,我都穿行于深圳的大街小巷。大街如楼厦林立的深南大道,小巷如城中村里仅可容一人走过的握手楼。当我的身影在街巷里晃动时,此处的每一块砖,每一道墙,楼上的每一扇玻璃窗,窗后面每一个倏忽消失的人影,都带上了光环,延伸着事物本身,连接起了天和地。行走其间的我,同样披挂光环。我们互相观望和打量,内心都有着说不出的欣喜。它们不仅仅是铁
2023-01-09
阅读更多 -
米脂妹
文化作品周崇贤的”打工文学“代表作,原作品于1999年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打工爱情系列“收录。
2023-01-09
阅读更多 -
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特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文化服务深圳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以年轻、开放、包容、创新为人所称道。深圳的文化建设者曾这样形容:深圳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城市,即“以特殊的政策、体制和地缘经济为载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机、活力和梦想”①。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策前瞻性等方面,深圳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深圳答卷”,但文化底蕴不足问题自建市之初便始终困扰着深圳。初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漫无依泊
文化作品周崇贤的”打工文学“,原作发表于1995年《作品》第六期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打工女郎
文化作品安子”打工文学“代表作《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节选,于1992年在海天出版社出版。
2023-01-09
阅读更多 -
人在旅途
文化作品安子的”打工文学“代表作《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节选,原作于1992年在海天出版社出版。
2023-01-09
阅读更多 -
这里没有港湾
文化作品黄秀萍的“打工文学”代表作,发表于《作品》1992年第一期。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我们INT
文化作品张伟明于1988年《大鹏湾》第一期发表的打工文学。
2023-01-06
阅读更多 -
别人的城市
文化作品林坚于1990年《花城》第一期发表的打工文学作品。
2023-01-06
阅读更多 -
深夜,海边有一个人
文化作品林坚于1984年发表于《特区文学》的打工文学。
2023-01-06
阅读更多 -
我国艺术品金融发展困境与深圳“至正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
文化服务艺术品金融在我国出现后,沿着两个发展方向展开:一个方向是以艺术品为载体的商业性艺术品金融,如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质押、艺术品保险等,目的是实现资本融通、保值和增值;另一个方向是以资本为工具的公益性艺术品金融,其目的是扶持和促进艺术品产业发展,如国家艺术品基金、艺术品银行、各地文化金融服务模式等,其目的是实现艺术品产业化。公益
2023-01-03
阅读更多 -
深圳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研究
文化服务深圳蕴涵着巨大的艺术品交易潜在市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756.01万人,人均生产总值为15.76万元,按2020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84万美元,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入门级别”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圳市民对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艺术品的关注度持续提升,艺术品正在走进市民生活,艺术品消费作为消费升级的重要
2023-01-03
阅读更多 -
罗湖区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政策建议
文化服务深圳市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离不开加快建设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而建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总销售额约641亿美元,美国、英国和中国分列前三位,其中中国交易额占全球的18%。这显示了深圳发展国际艺术品市场具有良好潜力
2022-12-30
阅读更多 -
推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落户罗湖,打造中国首个文化贸易自由港调研报告
文化服务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的具有国家公信力、权威性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平台,也是国家部委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2-12-30
阅读更多 -
《咏春》出拳!深圳原创舞剧精品开启首演
文化作品舞剧《咏春》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作为2022年度国家艺术资金和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的项目,其带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现,展现出了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舞剧《咏春》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
2022-12-23
阅读更多 -
《人文颂》:“仁义礼智信”面对世界的现代表达
文化作品“仁慈之心,如同大地,包容人类成兄弟”,“正义之举,如同火焰, 焚烧邪恶放光辉”。2014 年 9 月 22 日晚,由深圳打造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人文颂》首次登上纽约联合国总部,在“联合国之夜—音 乐会晚宴暨第六十九届联合国大会欢迎晚宴”上向全世界传递“人文之 声”。
2022-12-14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