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扫码关注

首页 > 历史人文 历史人文

  • 留仙洞村

    传统村落留仙洞村

    留仙洞村位于西丽街道西南部,始建于清代。相传,建村不久,每到傍晚时分,总有一名年轻女子用两枚铜钱向村民购买灯油,然后走向村外消失在竹林之中。村民遍寻无果,认为是神仙下凡,于是便在竹林中建起一座庙,留仙洞的地名由此而来。留仙洞村民以郑氏为主,清代从今宝安石岩郑屋围迁至此处。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官龙村

    传统村落官龙村

    官龙村位于西丽街道南部,始建于清代,刘姓先祖迁移至此而形成村落。因村内原有三个湖,故名三湖村;后因村子依山而建,山势如龙,改为旱龙村;20世纪50年代末又改为官龙村。据考,官龙刘氏与新围刘氏同出一脉。

    2023-05-23

    阅读更多
  • 九祥岭村

    传统村落九祥岭村

    九祥岭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南部,建村于民国初年。但九祥岭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刘氏宗祠

    近代文物刘氏宗祠

    新围村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重建于民国。砖木结构,坐西向东,呈长方形,三开间二进布局,由前堂、后堂及廊房组成。宗祠内保存有清咸丰四年(1854)的《昭兹来许》碑记,记述先祖刘原广立村新围,数代单传,“至七世祖彦礼公,克承先业,五桂联芳,勤俭持家,创有尝产,一时营建宗祠,承先启后,风淳俗美,班班可考”。

    2023-05-23

    阅读更多
  • 新围村

    传统村落新围村

    新围村位于西丽街道东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刘姓先祖刘原广迁此建村。南宋嘉定年间,刘氏从福建宁化迁移至今广东兴宁岗背镇榕树村,明永乐年间从榕树村迁移至此。刘姓为新围村第一大姓。第二大姓为廖姓,清代从今龙华迁移至此。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北头村

    传统村落北头村

    北头村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居民以黄氏、陈氏和吴氏为主,其中又以黄氏为最。黄氏先祖元代从今福田沙头移居至此,因村子建在南山北面滩头,故名北头。

    2023-05-23

    阅读更多
  • 丁头村:叶氏宗祠

    古代遗址丁头村: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位于丁头村,为两开间二进一天井建筑结构。此外,向南村现存古迹遗存尚有大板桥、逢源书室。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向南郑氏宗祠

    古代遗址向南郑氏宗祠

    向南郑氏宗祠位于向南村西街,始建于明中叶,历代均有修缮。建筑坐北朝南,祠堂前原有一大水池,1999年修桂庙路时被填。因郑氏一脉源自河南荥阳,故堂号“荥阳堂”。1949年之前祠堂作为族中子弟的私塾,后曾作为小学使用,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3-05-22

    阅读更多
  • 侯王古庙

    古代遗址侯王古庙

    侯王古庙坐落在向南村西与大板桥交会处,过去庙前曾是一片大海(即前海),现在周围楼宇林立。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向南村商时期遗址

    古代遗址向南村商时期遗址

    向南村商时期遗址位于向南村的古沙堤上,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96年深圳市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约1030平方米。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向南村(丁头村、大板桥巷、向南东村)

    传统村落向南村(丁头村、大板桥巷、向南东村)

    向南村由向南、丁头、大板桥巷、向南东4个自然村组成。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叶氏宗祠

    近代文物叶氏宗祠

    叶氏宗祠位于桂庙新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砖木石结构,三开间二进,面阔12.18米,进深17.41米,由门厅、正厅及廊房组成,门厅前有檐廊、鼓台,硬山顶,博古脊;正厅木构梁架,硬山顶,博古脊;卷棚顶廊房。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凤孙吴公祠

    古代遗址凤孙吴公祠

    凤孙吴公祠位于南光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2007年重建,为三开间二进的建筑结构,左右为厢房。祠堂大门上刻:“勃海跃横龙直向禹门及浪,延陵鸣瑞鸟久纵圣世来仪。”

    2023-05-22

    阅读更多
  • 桂庙窑址

    古代遗址桂庙窑址

    桂庙窑址为宋代砖瓦窑遗迹,1981年由深圳市经济特区博物馆发现并发掘。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南光村(桂庙村、桂庙新村、粤海门村)

    传统村落南光村(桂庙村、桂庙新村、粤海门村)

    南光村始建于清代。300年前,吴氏两兄弟来此定居,开荒耕野。当时,此地有一条小河,形如游龙,后人感念水泽之恩,称哥哥的居地为正龙村,弟弟所居之地为横龙岗村。人民公社时期成立南山大队,正龙、横龙岗并村入南山大队,取“南山”和“横龙岗”首尾两字为“南岗”,后因“岗”与“光”在粤语中同音,且“光”有吉祥、繁荣之意,最终取名“南光”。据考,南光吴氏从广州

    2023-05-22

    阅读更多
  • 镇国将军祠

    古代遗址镇国将军祠

    镇国将军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镇国将军吴应雷,名玉泉,广东增城雅瑶乡人,是南园村吴姓祖先之一。宋哲宗年间,因求雨有功而出仕做官,后被皇帝追封为镇国将军。1985年,南园村于其址建成“南园纪念堂”。20世纪90年代,香港同乡会发起捐款,重建镇国将军祠,于2000年建成。

    2023-05-10

    阅读更多
  • 解元祠

    古代遗址解元祠

    明万历七年(1579),南园村孤儿吴国光中解元,南园村父老出资兴建“解元祠”以示纪念,后为历代南园乡庠,“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南园小学所在地,得以保留至今。尽管主体保留完好,但年久失修,已显圮态。2003年,被南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全面保护性修缮。

    2023-05-10

    阅读更多
  • 吴氏宗祠

    古代遗址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后历经修复,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设计宏伟,卓然可观,结构古朴,其木器雕刻艺术甚为精美。祠堂正门两边石柱刻有对联:“起家同炎宋自延陵肇基东粤,聚族分卅里由石滩流派南园。”

    2023-05-10

    阅读更多
  • 鹦歌山遗址

    古代遗址鹦歌山遗址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头古城西北面的鹦歌山上,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56年8月中山大学历史系调查发现。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和少量石器。夹砂粗黑陶的纹饰有绳纹、条纹。泥质灰陶的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石器有石 锛、石斧、砺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2023-04-26

    阅读更多
  • 炮楼排屋

    传统村落炮楼排屋

    中英鸦片战争后,由于“五口通商”,大量劳工输出,其中有大量客家人。加之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和粤西“土客大械斗”,致使成批客家人流亡海外,演绎了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西风东渐,西洋文化开始大规模影响广东。深、港、莞客家文化圈成为联结海洋文化的桥头堡,在客家民居中注入了海洋文化的元素。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客侨围屋

    传统村落客侨围屋

    华侨是海洋文化的传播者。清末民国时期环珠江口地区的每一座客家围几乎都有一部漂洋过海的华侨史,镶嵌着海洋文化的符号。所谓“客侨围屋”,顾名思义,是客家华人、华侨投资兴建的客家围屋。这类围屋传承了四角楼平面布局和中轴祖公堂的格局,受西洋文化影响,在建筑构件、装饰题材等方面带有异国情调。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围村

    传统村落围村

    环珠江口地区广府人与客家人杂处,广府人与客家人之间的文化互动在民居建筑中显而易见。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客家民居:城堡式围楼

    传统村落客家民居: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是深圳、香港、惠阳和东莞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粤东北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

    2023-04-25

    阅读更多
  • 滨海客家的建筑特色

    传统村落滨海客家的建筑特色

    客家民居建筑被称为“夯土的史书”“凝固和立体的诗篇”。伴随着客家人迁移的脚步,风格独特的客家建筑遍布五湖四海。诸如赣南的土围子,闽西的方楼、圆楼,梅州的围龙屋,深圳的城堡式围楼……尤其是位于深圳、东莞等地的炮楼排屋,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海外侨风,中西合璧,独具匠心,兼具客家、广府民系以及西方建筑文化之长,是滨海客家人生活智慧的结晶。

    2023-04-25

    阅读更多
  • 广府围村:南园村

    传统村落广府围村:南园村

    南园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耕种,其中久居此地的是车氏族人。南宋孝宗年间,广东增城人吴洪渊(供职内廷翰林院)讲书宣游至此,见苍翠郁郁的南山脚下一片平坦肥沃土地,遂聚族人而立村,称吴屋村。后因村子建在南山脚下,又有一片规模很大的果园,改名“南园”。

    2023-04-23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