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口述史

扫码关注

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 杜玉涛:让基因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

    口述史杜玉涛:让基因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

    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永远在路上,对于深圳而言,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的奋斗精神。在华大、在深圳这么多年,从手工克隆猪到基因测序,我一步步见证了中国科研力量在世界的崛起。人类的想象是有限的,而基因测序的未来是无限的。华大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正在向“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梦想不断迈进。我也希望自己

    2022-12-19

    阅读更多
  • 孙文平:参与并见证深圳手机行业的创新发展

    口述史孙文平:参与并见证深圳手机行业的创新发展

    时间过得真快,从1999年第一次来深圳到今年刚好20年,我记得当年刚来深圳就爱上了这里。深圳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和机会的城市,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应该来这里大胆闯一闯。20年过去了,深圳依然有着无穷的发展潜力,很庆幸能够跟这座城市共同成长。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深圳手机行业和社会组织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继续在这座城市勇敢追梦。

    2022-12-19

    阅读更多
  • 翘首清风在翠微——我在深圳特区报社分管人事工作的探索和回顾

    口述史翘首清风在翠微——我在深圳特区报社分管人事工作的探索和回顾

    “丘总,不认得我呀?我是深圳特区报印刷厂的职工,我们几个人都很感谢你,当年帮忙解决了家属的工作问题。”这是我调到深圳商报社工作又退休多年后,在莲花山公园散步时遇到一个中年人主动向我打招呼的情景。很快我就认出了他,并回忆起他说到的这件事。

    2022-12-19

    阅读更多
  • 阮双琛:打造高水准技术大学,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口述史阮双琛:打造高水准技术大学,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

    从1999年来到深圳,我在深圳已工作生活了20年。这期间我帮助深圳大学建立了重点实验室、提升研究生教育、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还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筹建办副主任,协助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成功筹建深圳技术大学。很感激深圳提供的优越条件,让我在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未来,我要努力把深圳技术大学办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高水准的

    2022-12-19

    阅读更多
  • 许楷楠:当好环保志愿者,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口述史许楷楠:当好环保志愿者,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深圳是一座开放包容、务实高效的城市,我喜欢这里“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氛围。在深圳,有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用爱心回馈社会,用点滴努力温暖着周边人的心。在深圳,我可以和政府职能部门畅所欲言地讨论垃圾减量分类的问题,他们也愿意携手我们公益机构,共同把深圳变得更美好。

    2022-12-19

    阅读更多
  • 周国丰:为推进核电智能装备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口述史周国丰:为推进核电智能装备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深圳是一片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沃土,在这座城市的21年间,我见证了深圳的快速发展,也为自己能与深圳、中国广核集团一同成长而深感荣幸。未来,我将继续追逐梦想、续写人生奋斗篇章,为核电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2-12-19

    阅读更多
  • 史守旭:半世燕园情

    口述史史守旭:半世燕园情

    深港产学研基地、北大深圳医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都从一个个构想变成现实,扎根深圳创新发展。相隔两千多公里,史守旭跨越了半个中国,将中国最具历史的大学和中国最前沿的城市联结在了一起。从医疗到教育,再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史守旭笑言:“深圳人可以在北大系统里走完一生。”

    2022-12-19

    阅读更多
  • 应天齐:深圳对当代艺术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口述史应天齐:深圳对当代艺术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深圳是一座现代的城市,是一个适合发展现代艺术的基地。来到深圳后,我将深圳作为创作生涯中重要的生活基地,并以一个艺术家的触觉,在现当代艺术的探索中关注现当代文化和深圳本土文化。我通过切入深圳生活,结合自己在这个城市的生活体验,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载体,置于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之下,从而创作出一系列作品。

    2022-12-19

    阅读更多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组织《深圳商报》“非典”宣传的追忆

    口述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组织《深圳商报》“非典”宣传的追忆

    截至6月10日最后一例‘非典’患者治愈出院,我市连续33天没有发现新的‘非典’病例。深圳已取得防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市领导在谈到深圳取得的抗‘非’成绩时,一字一顿地吐出四个字:‘殊为不易’。”这是从当时《深圳商报》记者徐世访、王美华合写的题为《人民功臣—深圳医护英雄抗击“非典”纪实》长篇通讯中摘录的开头部分。

    2022-12-19

    阅读更多
  • 苏曼华:深圳是一座蕴藏宝贵素材的创作“富矿”

    口述史苏曼华:深圳是一座蕴藏宝贵素材的创作“富矿”

    1998年7月,我从辽宁省锦州市文联调入深圳市文联,时年54岁。深圳在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生活多姿多彩,观念与时俱进,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深圳是一座蕴藏着宝贵素材的创作“富矿”,每当我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一颗敏感的心就总是激动不已。来到深圳后,我创作的激情没有随着年华老去,年轻的深圳经济特区总是让我忘记自己的年龄。

    2022-12-19

    阅读更多
  • 何沐阳:我在深圳实现音乐梦想

    口述史何沐阳:我在深圳实现音乐梦想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各种崭新的想法在这里汇聚,我认为深圳应该是一个适合做音乐的地方。无论在哪座城市,音乐和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沉淀、需要时间、需要每一个音乐人静下心来专注于音乐本身。这座移民之城让我领会到各种文化和信息的交融,让我的音乐更加丰富和多元。可以说,深圳是我音乐梦想实现的地方。

    2022-12-19

    阅读更多
  •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主持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大型报道活动的启示

    口述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主持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大型报道活动的启示

    《深圳商报》纪念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大型报道活动,已经结束几年时间了。《深圳商报》当年参与这一报道活动的记者、编辑,每当有机会聚首,谈及这段往事,依然兴致勃勃,并总给担任这一报道战役总指挥的我“戴高帽”,使我真有一点不好意思起来。但仔细想一想,我在组织这场大型报道活动中,不敢说“匠心独运”,起码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倒也不乏值得寻味之处

    2022-12-19

    阅读更多
  • 张翔:把青春献给这座志愿者之城我感到很幸福

    口述史张翔:把青春献给这座志愿者之城我感到很幸福

    深圳这座包容有爱的城市真的很特别,百万数量级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用大爱筑起这座“志愿者之城”。在这里我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品味着出租车司机和志愿者这两个身份带给我的丰富人生,感受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享受着帮助他人给内心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我为能够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这座“志愿者之城”而感到幸福。

    2022-12-19

    阅读更多
  • 严昊智:见证深圳出口贸易的每一步跨越

    口述史严昊智:见证深圳出口贸易的每一步跨越

    摊开近二三十年深圳的出口贸易历史卷轴,几个关键的时间点跃然纸上。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政策的先行先试加速了深圳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深圳出口带来规模红利;供应链行业在深圳诞生;全国首单跨境电商行业出口退税在深圳成交。这些事件都在关键的时间点发力,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深圳出口体量的激增。20多年间,我作为一个深圳退税人,见证

    2022-12-19

    阅读更多
  • 韩湛宁:我愿意成为它的一部分

    口述史韩湛宁:我愿意成为它的一部分

    从山西到深圳,我的设计事业犹如进入了加速轨道,一路快速奔跑。我非常感谢深圳,这座城市给了我特别多的东西。因为这个城市的接纳和包容,我融入这座城市,并且在设计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了事业和荣誉,最终成为我自己,也成为我爱的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以前我总会说我是山西人,但如今,我会说“我不仅是山西人,更是深圳人”。

    2022-12-19

    阅读更多
  • 高敏:在深圳全力以赴完成生命的托付

    口述史高敏:在深圳全力以赴完成生命的托付

    我来深圳已经21年了。深圳在不断地成长,我也在不断地成长。若没有深圳这座城市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就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深圳也是一个有温暖的城市,回想起一路走过的日子,我可以说,器官捐献是从深圳一步一步走向全国的。

    2022-12-19

    阅读更多
  • 陈伟峰:用脚步丈量深圳这座伟大城市

    口述史陈伟峰:用脚步丈量深圳这座伟大城市

    2001年,“深圳百公里”活动首次发起,那一年,“百公里”活动仅有52人参加,还只是一群爱好者的“聚会”。18年过去了,“百公里”活动逐渐壮大,如今已成为深圳的大型公共活动,更是很多深圳人的一个共同记忆。事实上,“百公里”活动就像一颗种子,把它种到深圳这片土壤中,加以合适的阳光与雨露,它便能茁壮成长。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年年有上万人依山傍海日夜行走?只有

    2022-12-19

    阅读更多
  • 王坚:在帮助残疾人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口述史王坚:在帮助残疾人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深圳是一座始终年轻、始终充满活力的城市,只要你有真本事就能闯出一片天。从来到这里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留在这里追逐自己的梦想。我在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已工作超过20年,见证了残疾人工作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在帮助残疾人的快乐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2022-12-16

    阅读更多
  • 王晓明:用专业知识为深圳园林绿化建设出谋划策

    口述史王晓明:用专业知识为深圳园林绿化建设出谋划策

    199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入职深圳市政府城管办,开始踏入园林绿化建设领域。23年间,我先后主持了深圳湾公园建设、莲花山公园南区建设、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绿化工程等多项市级重大工程的建设任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深圳园林绿化建设出谋划策。我最想感谢的是深圳的决策者。他们有魄力、敢闯敢做,在深圳这块寸金寸土的地方上,划出这么多公园与绿道。他

    2022-12-16

    阅读更多
  • 陈蔼贫:为深圳住房保障建设倾力献策

    口述史陈蔼贫:为深圳住房保障建设倾力献策

    深圳成就了千千万万的深圳人,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成就了现在的我。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让深圳迸发了无限的活力,很好的法治化和市场化环境以及永不止步的创新改革,造就了深圳这片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我依然有梦。未来,我将携手同仁,将深圳市住房研究会打造成为中国的“兰德公司”,不仅为政府服务,继续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还要为社会和市场服务,为深圳的建设

    2022-12-16

    阅读更多
  • 冯冠平:在深圳走出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

    口述史冯冠平:在深圳走出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

    我的工作、学习大体上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岁前在清华大学学习、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第二个阶段是50岁后来到深圳,主要是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且从事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也就是要解决科技成果怎么转化成产品的问题。不知不觉就过去20多年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依然处处涌动着创新创造的活力。来到深圳后,我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实

    2022-12-16

    阅读更多
  • 王敏:深圳是一座人才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的城市

    口述史王敏:深圳是一座人才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的城市

    深圳这个城市充满了积极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先行先试的意识,可以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可以去实践一些理念,改变一些东西,这是深圳特有的优势。期待深圳继续保持这种魅力,把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留下更多有志有才的人,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做贡献,为国家的进步担起探路的责任,这也是改革开放的福音。

    2022-12-16

    阅读更多
  • 千里走京九  全国第一家 ——大京九采访追忆

    口述史千里走京九  全国第一家 ——大京九采访追忆

    总投资400亿元的京九铁路,于1995年11月全线铺通。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重点工程。《深圳特区报》密切关注工程进展,决定提前采访。报社编委会确定由我统筹这一采编
    项目。

    2022-12-16

    阅读更多
  • 关于8·5大爆炸宣传的冷思考

    口述史关于8·5大爆炸宣传的冷思考

    1993年8月5日,发生在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储区的大爆炸事故,至今已经过去20多年时间。这一特大事故,留给深圳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而作为曾经亲自参与报道的媒体人,对当年的
    工作进行冷静思考,起码有如下教训应当吸取:

    2022-12-16

    阅读更多
  • 刘道强:用“文化+科技”创造中国“神画”

    口述史刘道强:用“文化+科技”创造中国“神画”

    现在让我回想来深圳的那段经历,真是感慨万分。当年我硕士毕业后,和大部分研究生同学一样留校任教,很清闲,可以说大多数时间都在玩。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我的人生可能和现在完全两样。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里经常播放深圳的新闻,给外界的印象是技术新、理念新,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我很多老乡到深圳打工后,回家也一个劲说深圳好。当时我才20多岁,觉得人生不能

    2022-12-16

    阅读更多